一时人回大夫来了,贾母忙命快进来。王夫人,薛姨妈,宝钗等暂避里间,贾母便端坐在宝玉身旁,王太医进来见许多的人,忙上去请了贾母的安,拿了宝玉的手诊了一回。那紫鹃少不得低了头。王大夫也不解何意,起身说道:“世兄这症乃是急痛迷心。古人曾云:‘痰迷有别。有气血亏柔,饮食不能熔化痰迷者,有怒恼中痰裹而迷者,有急痛壅塞者。’此亦痰迷之症,系急痛所致,不过一时壅蔽,较诸痰迷似轻。”贾母道:“你只说怕不怕,谁同你背药书呢。”王太医忙躬身笑说:“不妨,不妨。”贾母道:“果真不妨?”王太医道:“实在不妨,都在晚生身上。”贾母道:“既如此,请到外面坐,开药方。若吃好了,我另外预备好谢礼,叫他亲自捧来送去磕头,若耽误了,打发人去拆了太医院大堂。”王太医只躬身笑说:“不敢,不敢。”他原听了说“另具上等谢礼命宝玉去磕头”,故满口说“不敢”,竟未听见贾母后来说拆太医院之戏语,犹说“不敢”,贾母与众人反倒笑了。一时,按方煎了药来服下,果觉比先安静。无奈宝玉只不肯放紫鹃,只说他去了便是要回苏州去了。贾母王夫人无法,只得命紫鹃守着他,另将琥珀去伏侍黛玉。
宝玉的情辞与紫鹃的试探
紫鹃,黛玉的贴身丫鬟,以她的聪明伶俐和对主子的深切理解而著称。在这个充满古典韵味的场景中,紫鹃以一个低微的身份却承载着复杂的情感纠葛。
在王夫人的召唤下,宝玉匆忙赶到前厅,本以为是为了拜谒甄士隐一家。不料,王夫人的真正意图是带他去见甄夫人,并安排了这场重要的见面。宝玉对此既欢喜又紧张,内心充满了期待与不安,这种情绪在他的一举一动中得到生动体现。
宝玉被叫到前边后,他的心情从喜悦转为忧虑。王夫人带他至甄夫人处,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拜访,更是一次家族间的交流与认同的象征。宝玉的内心复杂,一方面是对即将到来的家族互动感到兴奋;另一方面则是对未来可能带来的影响感到焦虑。
紫鹃在一旁默默观察着一切,她深知宝玉的性格与处境,因此她在适当的时候向王夫人提出了疑问,试探性地询问宝玉是否愿意去苏州。这个小小的举动不仅考验了两人的关系,还透露出紫鹃对宝玉未来命运的关切。
紫鹃的这一举动引起了贾母的注意,虽然表面上看似无意,实则是对宝玉的情感状态进行了一次微妙的考察。贾母的反应虽显戏谑,却也透露出对宝玉未来的担忧与期望。
紫鹃的这一行为也引发了宝玉的强烈反应——他坚决不肯离开,甚至表示如果紫鹃去了苏州,自己也会回苏州。这种强烈的依恋反映了他对紫鹃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分离的恐惧。
王太医的诊断并未能解开宝玉心中的迷雾,紫鹃的话语似乎也未能触及宝玉内心深处的秘密。然而,这次经历让宝玉与紫鹃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也让彼此的心更加贴近。
紫鹃的情辞和试探虽然简短,却深刻地触动了宝玉的心弦。他们的关系因此更加复杂且深刻,为后续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