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薛姨妈听了薛蝌的来书,因叫进小厮问道:“你听见你大爷说,到底是怎么就把人打死了呢?”小厮道:“小的也没听真切。那一日大爷告诉二爷说。”说着回头看了一看,见无人,才说道:“大爷说自从家里闹的特利害,大爷也没心肠了,所以要到南边置货去。这日想着约一个人同行,这人在咱们这城南二百多地住。大爷找他去了,遇见在先和大爷好的那个蒋玉菡带着些小戏子进城。大爷同他在个铺子里吃饭喝酒,因为这当槽儿的尽着拿眼瞟蒋玉菡,大爷就有了气了。后来蒋玉菡走了。第二天,大爷就请找的那个人喝酒,酒后想起头一天的事来,叫那当槽儿的换酒,那当槽儿的来迟了,大爷就骂起来了。那个人不依,大爷就拿起酒碗照他打去。谁知那个人也是个泼皮,便把头伸过来叫大爷打。大爷拿碗就砸他的脑袋一下,他就冒了血了,躺在地下,头里还骂,后头就不言语了。”薛姨妈道:“怎么也没人劝劝吗?”那小厮道:“这个没听见大爷说,小的不敢妄言。”薛姨妈道:“你先去歇歇罢。”小厮答应出来。这里薛姨妈自来见王夫人,托王夫人转求贾政。贾政问了前后,也只好含糊应了,只说等薛蝌递了呈子,看他本县怎么批了再作道理。

这首诗出自《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受私贿老官翻案牍 寄闲情淑女解琴书”,是薛姨妈为了解决儿子薛蝌被诬告打死人的事情,找到王夫人求助。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和赏析。

诗句释义:

  1. 话说薛姨妈听了薛蝌的来书 - 这是第一句,薛姨妈收到了薛蝌来信的内容。
  2. 因叫进小厮问道 - 薛姨妈叫进来一个仆人询问事情的经过。
  3. 小的也没听真切 - 仆人回答说,他没有完全听到事情的详细情况。
  4. 那一日大爷告诉二爷说 - 薛蝌在信中提到了他和父亲的对话内容。
  5. 想着约一个人同行 - 薛蝌计划和另一个人一起去南方做生意。
  6. 这人在咱们这城南二百多地住 - 这个人住在城南大约两百里的地方。
  7. 大爷找他去了,遇见在先和大爷好的那个蒋玉菡 - 薛蝌去那里找那个人,并遇到了之前和薛蟠关系很好的蒋玉菡和他的小戏子们。
  8. 大爷同他在个铺子里吃饭喝酒 - 薛蟠和蒋玉菡在一家店铺里共进晚餐并饮酒。
  9. 因为这当槽儿的尽着拿眼瞟蒋玉菡 - 因为那个负责端盘子的人老是盯着蒋玉菡看。
  10. 大爷就有了气了 - 薛蟠因此感到生气。
  11. 后来蒋玉菡走了 - 蒋玉菡离开了。
  12. 第二天,大爷就请找的那个人喝酒 - 薛蟠在第二天邀请他喝酒。
  13. 酒后想起头一天的事来 - 酒后回忆起前一天晚上发生的事情。
  14. 叫那当槽儿的换酒 - 薛蟠要求替换掉那个端盘子的人。
  15. 那当槽儿的来迟了 - 端盘子的人来晚了。
  16. 大爷就骂起来了 - 薛蟠因为端盘子的人迟到而发怒。
  17. 那个人不依,大爷就拿起酒碗照他打去 - 那人反抗,薛蟠拿起酒碗打了他。
  18. 谁知那个人也是个泼皮,便把头伸过来叫大爷打 - 薛蟠没想到对方是个泼皮,结果头部被打流血了。
  19. 他就冒了血了,躺在地下 - 那人被打之后倒在地上流血。
  20. 头里还骂,后头就不言语了 - 那人在受伤后仍然继续骂,但之后不再说话了。

译文:

话说薛姨妈听了薛蝌的信后,便叫他进来问详情。她没有听到完整的事情,只是部分了解。那天薛蟠告诉她薛蝌说了这件事。薛蟠打算和另一个人一同前往南方做生意时,遇见了之前的好友蒋玉菡和他们的小戏子。由于端盘子的人总是盯着蒋玉菡看,薛蟠很生气。后来蒋玉菡离开了,第二天,薛蟠邀请那个人喝酒,酒后想起了前一天的事情,于是让端盘子的人换酒,那个人却迟到。薛蟠生气,打了那个人。没想到那人是个无赖,还用手头冲向他要被打。结果他头部受了伤,血流不止,趴在地上。他一边骂一边不说话了。

注释:

  • “话说”:引出下文的内容。
  • “因叫进”:表示询问原因。
  • “小的”:指仆人。
  • “也没”:表示未听到或不清楚具体细节。
  • “这日”:指某个特定的日期。
  • “大爷”:指薛蟠。
  • “告诉”:告诉某人某事。
  • “二爷”:指的是薛蝌。
  • “想着约”:计划邀请。
  • “这人”:指蒋玉菡及其小戏班子。
  • “住的”:住处。
  • “大爷”:指薛蟠。
  • “找了”:寻找某人。
  • “遇见”:遇到。
  • “在先”:以前的。
  • “好的那个”:之前关系较好的人。
  • “蒋玉菡带着些小戏子进城”:薛蟠邀请蒋玉菡和他的小戏班子一起喝酒。
  • “大爷同他在个铺子里吃饭喝酒”:薛蟠和蒋玉菡在一家酒馆里吃饭喝酒。
  • “这当槽儿”:这里指负责端盘子的服务生。
  • “尽着”:一直。
  • “拿眼瞟”:用眼神偷看。
  • “有了气”:生气了。
  • “后来蒋玉菡走了”:蒋玉菡离开了。
  • “第二天”:第二天早上。
  • “递了呈子”:提交了诉状。
  • “批了再作道理”:等待回复再处理。

赏析:

这首诗通过薛姨妈向王夫人求救,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官场腐败和人情冷暖。薛蟠因为误会被冤枉,最终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争端,体现了正义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诗歌通过细腻的描述展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现象,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警示作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