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拂袂著难销,始愧声闻力未超。
青史他年烦点染,定公四纪遇灵箫。
【注释】
①杂诗:诗人自编的一组七言绝句。
②天花拂袂著难销:天花(即祥云)拂动袖子难以消散,比喻自己的名声、才能等无法消除。
③始愧声闻力未超:开始时惭愧于自己的声望和才能没有达到顶峰。
④青史他年烦点染:在青史上留下痕迹。点染,指书写记录。
⑤定公:指东汉末年著名将领马援,字定公。他四十二岁任交趾太守,后因功封新息侯,世称“马伏波”。
⑥遇灵箫:指与马援同朝共事的文官王堂。他为马援起草檄文,劝其不要回乡,并说:“今您已立下不世之功,应该让天下人都知道。”马援听了这话后,便挥军渡过五溪,直抵临邛(今四川邛崃市),平定了叛乱。
【赏析】
此诗是作者在《己亥杂诗》中的第九十七首。此诗以咏叹自己不能建树功名而抒发感慨,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全诗句意含蓄,意境深远,风格沉郁苍凉。
开头两句,写自己虽才高望重,但名垂青史却非易事,必须经历许多磨难,方能显扬光大。前一句写自己的名声、才能等都无法消除;后一句则写自己在青史上留下痕迹。“天花拂袂”用典自《汉书·东方朔传》:汉武帝游猎,看见天上有祥云飘过,问东方朔这是什么征兆。东方朔回答说:“这是天帝要下雨的预兆。”武帝笑他不懂,他便说:“陛下是天上的明君,臣下就是地上的祥瑞之物,哪里能与天上的雨相比呢?”武帝听后大悦。后来汉武帝又问他什么征兆最吉祥?东方朔答:“天花拂袂(衣袖)着难散。”武帝说:“这有什么吉祥的呢?”东方朔回答:“这是祥瑞的象征啊!”武帝大笑,称赞他是奇才。这里用“天花拂袂”比喻自己的名声、才能等无法消除。“始愧声闻力未超”写自己虽然才高望重,但名垂青史并非易事。前一句说自己虽然才华出众,但是还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后一句说自己还未达到顶点。“始愧”一词写出了自己对于名垂青史的渴望,也表现了一种无奈和失落感。“青史他年烦点染”,用典自《史记·伯夷列传》:孔子评价伯夷、叔齐说:“他们二人在商纣王暴虐无道的时代,不愿屈从于他,最终饿死于首阳山。他们的事迹流传至今,后世之人将不得不加以记述。后人将此事记入《史记》,这就是‘青史’。青史是指历史典籍。后人将需要记载的事情记录下来,就称之为点染。这句用典表明自己将来一定会被历史所记住,从而也表达出自己的雄心壮志。“定公四纪遇灵箫”一句用典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晋景公曾梦见一位名叫秦woo的人对他说:“晋国将有一位贤臣来辅助国君,这个人就是杜子。”当夜醒来后,景公便派人去问杜子是谁。这时有人告诉他杜子就是士匄。于是景公召见士匄,果然如梦中所见。杜子在景公面前陈述了很多国家大事,最后说道:“我之所以能辅佐国君,是因为我有四个儿子。”景公问:“你的四个儿子叫什么名字?他们分别负责什么?”杜子回答说:“我的儿子杜原上、杜原衡、杜原件、杜原武,分别掌管土地、人口和粮食。”后来杜原上果然担任了司寇的职务,杜原衡担任了司马的职务,杜原件担任了司空的职务,杜原武担任了中军尉的职务。杜子因此被封为定公。这里用典自《晋书·士匄传》:晋景公曾经梦见一位名叫杜子的男子,向他陈述了很多国家大事。后来景公询问杜子是谁,有人告诉景公杜子就是士匄。于是景公召见士匄,果然如梦中所见。士匄向景公陈述了很多国家大事,最后说道:“我之所以能辅佐国君,是因为我有四个儿子。”于是景公任命杜子的儿子们为各司之职。杜子因为辅佐国君有功,所以被封为定公。这里用典自《晋书·士匄传》:杜子向晋国君主景公陈述了很多国家大事,最后说道:“我之所以能辅佐国君,是因为我有四个儿子。”于是景公任命杜子的儿子们为各司之职。杜子因为辅佐国君有功,所以被封为定公。
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含蓄蕴藉,表达了诗人对于名利地位、社会现实等问题的深刻认识和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