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无盛衰,立教尚中正。
旁流及先释,往往出幻境。
岧岧长泰山,古寺历梯磴。
高阁何崔巍,留笠志名胜。
复有罗汉迹,凿空作佐证。
飞仙及化人,我亦疑未定。
或者解天巧,游戏偶乘兴。
不妨作狡狯,醒世使生敬。
老僧谈往事,附会惑观听。
怪事何所无,不语宪诸圣。
长廊古碑昏,苍然四山暝。
传闻任悠悠,栖迟爱玄静。
【题解】
常泰寺,在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建于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诗人曾游该寺。此诗为题咏之作。
【注释】
儒道无盛衰,立教尚中正。
旁流及先释,往往出幻境。
岧岧长泰山,古寺历梯磴。
高阁何崔巍,留笠志名胜。
复有罗汉迹,凿空作佐证。
飞仙及化人,我亦疑未定。
或者解天巧,游戏偶乘兴。
不妨作狡狯,醒世使生敬。
老僧谈往事,附会惑观听。
怪事何所无,不语宪诸圣。
长廊古碑昏,苍然四山暝。
传闻任悠悠,栖迟爱玄静。
【译文】
儒道无盛衰,立教尚中正。
旁流及先释,往往出幻境。
岧峣(yāo yáo)长泰山,古寺历梯磴。
高阁何崔巍,留笠志名胜。
复有罗汉迹,凿空作佐证。
飞仙及化人,我亦疑未定。
或者解天巧,游戏偶乘兴。
不妨作狡狯,醒世使生敬。
老僧谈往事,附会惑观听。
怪事何所无,不语宪诸圣。
长廊古碑昏,苍然四山暝。
传闻任悠悠,栖迟爱玄静。
【赏析】
《题常泰寺》是一首题咏诗。首联点明题意:儒家和道家都没有盛衰兴替之分,立教主张中正之道。“儒道”指儒家、道家的学说或思想。“立教”指立教者。“尚”是崇尚之意。这里指立教者推崇儒家、道家之道,以中和之正道为主。“旁流”即旁门左道、旁门异说,与正统之道相对立的思想或学说。《论语·子路》:“子曰:‘不得其法,民无所措手足。’”这里泛指南北朝时的异端学说。“先释”即前代的僧人,这里指唐代的僧人。“幻境”指佛教所说的“六趣”(地狱、饿鬼、畜生、人类、阿修罗、天堂)等迷乱世界。佛教认为,人们死后灵魂投生于六道之中,六道是迷惑众生的世界。佛教把六道称为“六趣”,又称为“三界”。这里指佛家所讲的虚幻世界。首句写儒道二教没有盛衰兴替之分,但佛教的虚幻世界则层出不穷。次联写常泰寺的建筑。“岧峣”形容山峰高耸入云。“历”是经历之意。“梯磴”指石阶和台阶。这里指登山的石级。“崔巍”形容建筑高大雄伟。“留笠”谓戴斗笠。“志名胜”指留下名字作为胜迹。这两句赞美了常泰寺古朴雄伟的建筑和登寺游览的人留下的胜迹。颔联进一步描写常泰寺的奇景。“飞仙”指道教中的仙人,传说他们能驾鹤升天。“化人”指佛教的菩萨、罗汉等化身。这两句意思是说,有如飞仙、化人的神迹,使人感到神奇莫测。尾联写常泰寺的老僧。“黠”是狡猾之意。“狡狯”意为机智灵巧,善于玩弄花招,多含贬义。“醒世”意使世间清醒。“生敬”意使世人产生敬意。这两句写老僧善于玩弄机谋,让人对他的话半信半疑,但他的言行又能令人醒悟,令人肃然起敬。颈联写常泰寺的古碑。“长廊”指寺院内的长廊。“古碑”指刻着历史事件的碑文。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在长长的廊檐下,有一块古老的石碑,上面记载着一些令人费解的事迹,令人不解。尾联写常泰寺的景色。“玄静”指寂静深幽。这两句意思是说,听说常泰寺四周的山林非常寂静深幽,令人心旷神怡。
【题解】
常泰寺,在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建于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诗人曾游该寺。此诗为题咏之作。
【注释】
儒道无盛衰,立教尚中正。
旁流及先释,往往出幻境。
岧峣(yāo yáo)长泰山,古寺历梯磴。
高阁何崔巍,留笠志名胜。
复有罗汉迹,凿空作佐证。
飞仙及化人,我亦疑未定。
或者解天巧,游戏偶乘兴。
不妨作狡狯,醒世使生敬。
老僧谈往事,附会惑观听。
怪事何所无,不语宪诸圣。
长廊古碑昏,苍然四山暝。
传闻任悠悠,栖迟爱玄静。
【译文】
儒道无盛衰,立教尚中正。
旁流及先释,往往出幻境。
岧峣(yāo yáo)长泰山,古寺历梯磴。
高阁何崔巍,留笠志名胜。
复有罗汉迹,凿空作佐证。
飞仙及化人,我亦疑未定。
或者解天巧,游戏偶乘兴。
不妨作狡狯,醒世使生敬。
老僧谈往事,附会惑观听。
怪事何所无,不语宪诸圣。
长廊古碑昏,苍然四山暝。
传闻任悠悠,栖迟爱玄静。
【赏析】
这是一首写游览常泰寺的诗。首联写儒道二教没有盛衰兴替之分,但佛教的虚幻世界则层出不穷。次联写常泰寺的建筑以及登寺游览的人留下的胜迹。颔联写常有飞仙、化人出现于人间,令人怀疑是否确有其事。颈联写老僧善于玩弄机谋,让人对他的话半信半疑,但他的言行又能令人醒悟,令人肃然起敬。尾联写常泰寺的景色,并表达了自己对世事的看法。全诗语言简练,含义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