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万六千顷,豁然空两眸。
天穿将浪补,山动为云浮。
士女尽行蚁,艋艟亦野鸥。
范公灵爽在,吾欲放扁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把握诗人情感态度,理解诗歌表达效果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注释和重点字词来推敲诗歌的意象、感情以及手法特点。
“三万六千顷,豁然空两眸”,写太湖之广。“三万六千顷”是说太湖水面广阔无际,无边无际。“豁然”是形容太湖水面宽广开阔的样子,“两眸”指人的双眼,这里比喻湖面。“豁然空”意为开阔明亮,一扫前人描写太湖时那种“水光接天”的局限,表现出太湖的壮阔之美。
“天穿将浪补,山动为云浮”,写太湖波涛汹涌。“天穿将浪补”意指太湖中波涛翻卷,好像要把天空穿透,“将”通假字,通“竟”,“将”通达的意思,“浪补”即波浪相撞。这两句运用想象,把太湖浩瀚壮阔的景色形象地描绘了出来,表现了太湖的雄伟壮丽。
“士女尽行蚁,艋艟亦野鸥”,写太湖渔舟。“士女”泛指游人,“行蚁”比喻太湖上渔船众多如蚂蚁一般。“艋艟”是指船,这里借代太湖上渔民的船。“野鸥”指太湖上的水鸟。“亦”表示两者地位相当,没有高下贵贱之分。
“范公灵爽在,吾欲放扁舟”,点明自己游览太湖的目的。范公指范蠡,范蠡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道家思想家,他辅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后辞官隐居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自号鸱夷子皮,后来到了若耶溪(今浙江萧山)隐居,改名文种,后人尊称他为“商圣”。范蠡有高尚的品德,为人谦虚,深得百姓爱戴。苏轼在《和范元长》诗中写道:“我昔南迁过故都,江南人物应何如;至今遗民思范叔,犹说先生未画符。”由此可见范蠡在民间的口碑之好,所以苏轼想追随范蠡,归隐山林了。
【答案】
登绝顶望太湖
三万六千顷,豁然空两眸
(1)“三万六千顷”意思是说,太湖的面积广大无比,无边无际。“豁然空两眸”的意思是说,站在绝顶之上放眼望去,只见太湖的水浩荡而辽阔,仿佛要冲开天边,把蓝天都遮住似的。
(2)“天穿将浪补”,意思是说太湖中波涛翻卷,好像要把天空穿透,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太湖波涛的壮观。
(3)“山动为云浮”,意思是说太湖的波涛汹涌澎湃,犹如翻滚的巨浪。“为云浮”用拟人手法写太湖的波涛汹涌澎湃,如同翻滚的巨浪。
(4)“士女尽行蚁,艋艟亦野鸥”,意思是说太湖上渔船众多如蚂蚁一般,太湖上的渔民们捕鱼归来,像野鸥一样悠闲自在。“行蚁”比喻太湖上渔船众多如蚂蚁一般,“野鸥”指太湖上的水鸟。“亦”表示两者地位相当,没有高下贵贱之分。
(5)“范公灵爽在,吾欲放扁舟”,意思是说范蠡有高尚的品德,为人谦虚,深得百姓爱戴,我想追随范蠡归隐山林了。“灵爽”是指精神清爽。“放扁舟”意思是说我准备跟随范蠡,一起归隐山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