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月在高树,絺衣生早凉。
下山随涧水,飞鸟共清光。
却过春申里,还登长史堂。
风蝉嘶近郭,门户正朝阳。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石门晓归”是全诗的首句和第一联,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天气。“落月在高树,絺衣生早凉。”这两句写诗人在傍晚下山回家时所看到的景色。“高树”,指的是山上的树木;“絺衣”,指单薄的衣衫。这里用“高树”“清光”来衬托出山中夜晚的清凉。“絺衣生早凉”的意思是:穿着单薄的衣衫,感到凉爽。“下山随涧水,飞鸟共清光。”“随涧水”,意思是顺流而下,溪水流到下游去。“飞鸟共清光”的意思是:溪水上漂着一只小船,船里的人在欣赏着溪水的清澈和山间的夜色。这两句话描写的是傍晚时分,诗人沿着山路往下走,溪水潺潺流淌,两岸的山色和月光相映成趣。这两句诗既写出了诗人的行踪,又写出了溪水清澈,山色空蒙,月光如洗的景象。“却过春申里,还登长史堂。”“却过春申里”意思是:我走过了春申里(今湖北黄梅县)。“春申里”是汉高祖刘邦曾被封为楚王的地方,也是西汉的封地之一,位于安徽寿县一带。“还登长史堂”意思是:我又来到长史的官厅。“长史”是指古代掌管军政大权、地位较高的官员。
“风蝉嘶近郭,门户正朝阳。”这两句诗是第三联,写诗人所见到的景物。“风蝉嘶”意思是:秋风中蝉鸣声此起彼伏。“近郭”意思是靠近城郭,“朝阳”意思是阳光明媚,照得房屋都明亮起来。
【答案】
译文:
夜幕降临的时候,月亮挂在高高的树梢,我披着轻薄的衣衫,感到凉意袭人。顺着小溪往下走,溪水潺潺流淌,两岸的山色和月光相映成趣。我走过了春申里(今湖北黄梅县),又来到长史的官厅。秋风中蝉鸣声此起彼伏,太阳刚露出地平线,房屋便被照得光亮耀眼。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元和四年秋,即公元809年秋天。作者当时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诗中的“石门”当指洛阳的东门。《唐诗别裁集》云:“‘石门’一似《送李端之晋阳》诗‘路出城头见石门’之意。”《旧唐书·李德裕传》:“自是每入朝奏事,上皆劳问,赐食中和殿,与内臣同食。”可见当时作者身居要职,且深得皇帝信任。诗中的“长史”,就是“长史丞”,即长史府的长官。据《资治通鉴》记载:唐代以宰相为首的中枢机构分为六部二十四司,各设长官,统称“长史”。长史之下,还有员外郎等属吏。所以长史也相当于后来三省之一的吏部尚书的长官。因此,诗中的长史堂就是指李德裕当时的官邸——长史府。
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两联主要写日落时分诗人在山中漫步时所见景色。诗人由山中回望山下,看见一条小溪缓缓流向远方,溪中有一叶扁舟,随着溪水漂流。诗人顺着溪水走去,只见岸边栖息着许多鸟儿,它们或停或飞,或聚或散,自由自在,悠闲自得。诗人从高处望去,只见溪水潺潺流淌,两岸山色和月光交相辉映,一片光明。
最后两联诗人回到官邸,面对朝阳的门户,看到门前有两只蝉在鸣叫,听到它们的歌声清脆悦耳。这时诗人想到自己刚刚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晚上,不禁感慨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