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相学识、魏公政治、苏子文章,以一人兼乎其长,生逝荣哀,定论早垂身后史;
东汉党祸、北宋边氛、南明倭衅,际多难环而交逼,吁谟镇静,托孤独契圣慈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以及手法赏析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审清题干要求,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要求考生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然后翻译,最后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及艺术特点。

从结构方面分析,此诗是一首七言律诗,首句起句即点名对象,为挽联;第二句直接写挽人的目的;第三句点明挽张之洞的原因;第四句写挽人的原因;第五句总结上文,表明作者的态度;第六句以“吁”“托孤”两字作结,表明作者的用意。

从语言方面分析,此诗运用排比手法,将范相、魏公、苏子三个历史人物并列,表现了其学识渊博、政治清明、文章卓越;同时使用反问、借喻等修辞手法,表达出对张之洞的敬仰之情。

从情感方面分析,此诗通过赞扬张之洞,表达了对其人格与才能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的感慨。

【答案】

①范相学识:指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主持庆历新政失败后,被贬谪至邓州。②魏公政治:指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在位时力主变法改革,因新法遭到保守派的反对而失败。③苏子文章: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散文、诗词、书法均达到极高的水平。④一人兼乎其长:一个人兼有范仲淹、王安石、苏轼三人的长处。⑤生逝荣哀:活着的时候就享有盛誉,去世之后也受到哀悼。(⑥)定论早垂身后史:生前就有定论,死后还留传下来。⑦东汉党祸:指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⑧北宋边氛:指北宋时期的边疆战事。⑨南明倭衅:指明朝中期的倭寇侵扰。⑩际多难环而交逼:面临着许多困难互相威胁。⑾吁谟镇静:指在困难时刻能够镇定地思考对策。⑿托孤独契圣慈心:表示自己要承担重任,得到皇帝的信任和恩宠。⒀“范相”、“魏公”两句:比喻张之洞具有范仲淹(范文正)的学问和王安石(王荆公)的政治才能。⒁“苏子”两句:形容苏轼(东坡居士)的文章造诣极高。⒂“东汉党祸”句:指北宋时期,党争不断,造成朝政混乱。⒃“北宋边氛”句:指北宋时期边境战争频繁,使国家陷入困境。⒄“南明倭衅”句:指明末农民起义军抗击倭寇侵扰的历史事件。⒅“际多难环而交逼”句:指面对诸多国难,相互之间都感到压力很大。⒆“吁谟镇静”句:指在国家面临危机时能够冷静地思考应对之策。⒇“托孤”句:指自己愿意承担起辅佐皇帝的责任,得到皇帝的信任和宠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