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足千古,自有史书,述德困万言,至竟诔辞艰一字;
受知八年,爱逾骨肉,痛深经累纸,但盈哀恨不成声。

【注释】

挽张百熙联:挽,即挽诗。张百熙(1862—1931),字孝达,号石曾,湖南长沙人,清朝末年教育家、文学家。

公足千古,自有史书,述德困万言,至竟诔辞艰一字:您在世间留下了不朽的足迹,自有史书记载,但您的美德却难以用言语表达,最终只能留下寥寥几个字的诔辞。

受知八年,爱逾骨肉,痛深经累纸,但盈哀恨不成声:您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给予我帮助,这份恩情超过了亲生父母,让我感到悲痛难忍,甚至写满了多张纸,但最终还是忍不住哭泣出声。

【赏析】

此诗是挽张百熙的挽诗。张百熙为清末民初的著名教育家、诗人,一生著述颇丰,对晚清及民国时期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此诗从“公足千古”到“爱逾骨肉”,从“至竟诔辞艰一字”到“但盈哀感不成声”这四组词语中,都蕴含着作者对张百熙的崇敬之情。

从“公足千古,自有史书”开始,表达了作者对张百熙的高度评价和敬仰之情。张百熙在世时就已经名满天下,其功绩早已被后人铭记在心,因此才有了“自有史书”的说法。这里不仅表达了张百熙的伟大成就,也暗示了他的崇高品德。

从“述德困万言,至竟诔辞艰一字”开始,描绘了张百熙的道德品质之高洁。他虽然有很多成就和荣誉,但是他却谦虚低调,不骄不躁,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即使面对再多的成就和赞誉,他也只是淡淡一笑,从不炫耀自己。这种高尚的品质,让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伟人。

从“受知八年,爱逾骨肉”开始,展现了张百熙对作者的深厚情谊。他对自己的帮助和支持,让作者感激涕零,如同骨肉一般亲。这种深厚的情感,也让作者更加尊敬和崇拜张百熙。

从“但盈哀恨不成声”开始,传达了作者因张百熙去世而感到的极度哀伤。这种哀伤不仅仅是对于张百熙个人的怀念,更是对他一生所作所为的深深敬意。

这首诗通过对张百熙的赞美和哀悼,表达了作者对这位伟大人物的无限敬仰和深切怀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