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声铃阁夜惊眠,缟素孤臣茗饮年。
一死平生文信国,千秋奏议陆忠宣。
国殇有母呼辽鹤,家祭无儿拜杜鹃。
泪洒隔江埋骨处,梅花斑竹黯春烟。

【解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前四句写史可法的忠诚,后四句写史可法的悲剧。诗的前两联主要写史可法的忠勇;后两联则着重写他的不幸遭遇和悲壮结局。“鼓声铃阁夜惊眠”,以鼓声来表现夜深,点明时间,渲染气氛,衬托人物,烘托主题。“缟素孤臣茗饮年”,缟是白色的绢,用以代指丧服,素为白色。这里用“孤臣”,“缟素”来表现史可法忠于明朝朝廷、忠于民族国家的高尚情操。“一死平生文信国,千秋奏议陆忠宣”,文信国是指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陆忠宣是指南宋抗元名将陆游,都是史可法效法学习的对象。“国殇有母呼辽鹤,家祭无儿拜杜鹃”,国殇指国家灭亡,这里借指史可法之死,“有母呼辽鹤”暗指母亲在世时曾呼唤过辽鹤,这里用辽鹤来比喻母亲的哀号之声,表达出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泪洒隔江埋骨处,梅花斑竹黯春烟”,泪水洒向江边,与梅花、斑竹一同融入了春天的烟雾之中。最后两句是全篇的结语,“梅花斑竹黯春烟”既是写景,也寓情。“梅花”和“斑竹”都是诗人用来象征史可法的,“黯淡”二字既写梅竹之色,也暗示史可法之死给人们留下的遗憾。

【答案】

(1)鼓声铃阁夜惊眠,缟素孤臣茗饮年。

(2)一死平生文信国,千秋奏议陆忠宣。

(3)国殇有母呼辽鹤,家祭无儿拜杜鹃。

(4)泪洒隔江埋骨处,梅花斑竹黯春烟。

赏析:

这首诗写史可法的生平事迹。诗中先写史可法的忠勇,后写他的悲剧。前两联主要写史可法的忠勇,后两联则着重写他的不幸遭遇和悲壮结局。

首联“鼓声铃阁夜惊眠,缟素孤臣茗饮年”。以鼓声来表现夜深,点明时间,渲染气氛,衬托人物,烘托主题。这两句诗写史可法忠于朝廷,忠于国家。“一死平生文信国,千秋奏议陆忠宣。”“文信国”是指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而“陆忠宣”是指南宋抗元名将陆游,两人都是史可法效法学习的对象。“有母呼辽鹤,家祭无儿拜杜鹃”这一句,诗人以辽鹤来比喻母亲在世时曾呼唤过辽鹤,这里用辽鹤来比喻母亲的哀号之声。这一句诗是全篇的结语。“泪洒隔江埋骨处,梅花斑竹黯春烟。”最后两句是全篇的总结。“梅花斑竹黯春烟”,既有梅花斑竹的意象,也有诗人对史可法的思念之情;“黯淡”二字既写梅竹之色,也暗示史可法之死给人们留下的遗憾。

全诗通过咏史抒怀,赞美史可法忠于朝廷、忠于国家的伟大精神品质,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崇敬、怀念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