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明自谓羲皇人,作为诗记拟避秦。
秦人宋人一而已,诈力篡杀不足询。
柴桑自有桃源渡,洞口云深落英聚。
鸡犬尚有古音声,衣裳不作新制度。
此中避世可千年,春花秋月自娟娟。
峡中不知人何事,世人遥望惟青山。
山色溪光终不改,武陵白云自相待。
却笑时人欲问津,避秦之宅竟安在。

【注】桃源: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羲皇人:指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伏羲。羲皇,传说中伏羲的名号。羲皇人,即指伏羲时代的人物。

秦、宋:指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宋国。这两个国家都是被秦所灭。

诈力篡杀不足询:不值得去询问他们使用欺诈和武力进行篡权杀伐的情况。

柴桑:陶渊明的故乡,在今江西九江市东。

桃源渡:在柴桑附近的一个渡口,传说是陶渊明避秦隐居的地方。

落英聚:花瓣落下来,堆积在一起,形容春日景色美好。

鸡犬尚有古音声:即使连家禽家畜都还有古代的声音,表现出陶渊明对古代文化的留恋。

衣裳不作新制度:即使人们的衣服也不需要改变成新的样式,反映出陶渊明对古代生活方式的怀念。

此中避世可千年:在这里隐居生活可以维持千年。

娟娟:美丽的样子。

峡中不知人何事:不知道峡中的人们正在做些什么事情。

武陵白云自相待:像武陵渔人一样,等待着自己的亲人或朋友。

却笑时人:反而嘲笑那些追逐名利的人。

避秦之宅:躲避秦朝统治的住所。

竟安在:竟然在哪里?

赏析:

这首诗是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诗中描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与向往。全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人文情怀。

首句“渊明自谓羲皇人,作为诗记拟避秦”,诗人自称自己是羲皇时代的人物,用诗来模仿避秦的隐居生活。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第二句“秦人宋人一而已”,诗人以秦、宋两国为例,说明自己只是选择了一个地方隐居,并没有选择其他国家。这句诗表现了诗人的独立思考和坚定立场。

第三句“诈力篡杀不足询”,诗人表示对于使用欺诈和武力进行篡权杀伐的行为不屑一顾,不值得去询问。这句诗体现了诗人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第四句“柴桑自有桃源渡,洞口云深落英聚”,诗人描绘了柴桑附近的桃源渡,那里的景色如画,花瓣落下来堆积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这句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第五句“鸡犬尚有古音声,衣裳不作新制度”,诗人发现即使是家禽家畜也还保留着古代的声音,人们的衣服也不需要改变成新的样式。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古老文化的珍视和尊重。

第六句“此中避世可千年,春花秋月自娟娟”表达了诗人在桃源中隐居生活可以维持千年,春天和秋天的花朵和月亮都很美丽。这句诗赞美了桃源中的美好时光。

第七句“峡中不知人何事,世人遥望惟青山”,诗人发现峡中的人们都在做着自己的事情,而远方的人们只是仰望着青山,无法真正了解峡中的情况。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第八句“山色溪光终不改,武陵白云自相待”,诗人表示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山色和溪光都不会改变,就像武陵中的白云一样等待自己的亲人或朋友。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永恒不变美好的追求和期待。

第九句“却笑时人欲问津,避秦之宅竟安在”,诗人反笑那些追逐名利的人,他们的住所已经无处寻找。这句诗讽刺了那些虚伪的世俗之人。

第十句“避秦之宅竟安在”,诗人最后提问,那个曾经用来避难的住所究竟在哪里?这句诗引发了读者的思考,让人不禁想起陶渊明当年逃离黑暗势力的那段历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