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阿瞒乱世奸臣,招兵纳将,灭蜀吞吴,得意洋洋,定必踏平二国,谁知容道遇云长,潼关逢孟起,一命岂难逃乎?
光景无多,转盼竟归司马;
刘先主雄才大略,布德行仁,怜贫恤老,小心翼翼,况教功盖三分,纵使出师征北魏,除暴缚南蛮,群凶真易服矣,明良有庆,举头共见飞龙。

【注释】

曹操:曹阿瞒,指三国时期的曹操。曹阿瞒,即操阿瞒,古代对人的一种尊称,这里指曹操。

乱世奸臣:指曹操。

曹阿瞒,即操;容道遇云长,即刘备遇到关羽,潼关逢孟起,即刘备遇到张飞。

二国:魏、蜀。

司马氏:司马懿的家族。

刘先主:指刘皇叔,即刘备。

雄才大略:指刘备的才华和远大的抱负。

布德行仁,怜贫恤老:布施恩德,体恤百姓,同情穷困的人。

小心翼翼,指小心谨慎,不敢有丝毫大意。

况教功盖三分:何况他的功劳已经超过三国的三分天下。

除暴缚南蛮,指平定南方的叛乱。

明良有庆:君臣之间和睦相处,国家昌盛繁荣。

举头共见飞龙:指君臣共同庆祝胜利。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讽刺诗,通过对曹阿瞒和刘备两位历史人物的对比描写,揭露了他们各自的命运和性格特点。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富有哲理性。

诗人通过“嘲人家争讼”开篇,引出了两位历史人物——曹操和刘备。曹阿瞒作为三国时期魏国的主要缔造者,他善于用人,招揽人才,最终统一了北方,建立了魏国。而刘备则以其雄才大略、布德行仁、怜贫恤老等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两人在政治舞台上的较量成为了诗中的主题。

诗人通过“光景无多,转盼竟归司马”两句,暗示了曹操最终失败的命运。曹操虽然一度成功,但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败于刘备之手。这里的“光景无多”,既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曹操的寿命有限。

诗人以“刘先主雄才大略,布德行仁,怜贫恤老”来赞扬刘备的品质,强调了他的英雄形象。而“明良有庆,举头共见飞龙”则表明了刘备最终取得胜利,君臣关系和睦的美好景象。

整首诗通过对比描写,展现了两位历史人物的不同命运和性格特点,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