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朝文达有六人,惟公运处极艰,大业虽未完,而名闻特远;
楚国先贤无一在,际此时方多难,狂澜将遂倒,当悼痛何如。
【译文】
本朝文学家有六人,只有您运处艰难,大业虽未完成,而名闻特远;楚国先贤无一在世,际此时方多难,狂澜将倒,当悼痛如何!
【赏析】
这首诗是挽张百熙联。张百熙是清末著名学者,光绪年间进士出身,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祭酒等职。他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著有《石遗室文集》等。1908年6月8日因病逝世,享年48岁。
首句“本朝文达有六人”,说的是清朝时期,文治武功都很突出的文人共有六大名人。这六个人分别是: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左宗棠(字季高,号湘上农人)、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翁同龢(字声山,号松禅)、刘坤一(字子固,号香岩)、张謇(字季直)。这六个人分别在政治、军事、外交和学术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曾国藩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创了洋务运动之风;左宗棠平定太平天国残余势力,收复新疆,为西北边防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刘坤一的“海防”思想,使清政府得以抵御外侮;张謇倡导“实业救国”,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句“惟公运处极艰”,指的是张百熙在任翰林院编修期间,由于受到慈禧太后的排挤,被迫辞官归乡。他在官场中遭遇了重重困难,处境非常艰难。然而,正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张百熙依然保持着高尚的人格和坚定的信念,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三句“大业虽未完,而名闻特远”,指的是虽然张百熙未能完成国家的大业,但他的名字却因为其卓越的才华和崇高的品德而传颂后世,声誉远播。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所留下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末一句“狂澜将遂倒,当悼痛何如”,则是对张百熙不幸命运的哀悼。这里的“狂澜”比喻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危险,而“倒”则暗示了国家的灭亡。张百熙的命运如同狂风巨浪一般,随时都有可能被颠覆。因此,人们不禁要为之感到痛惜和惋惜。
这首诗通过对张百熙生平事迹的描绘,展现了他的卓越才能和崇高品德。同时,它也表达了人们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担忧和忧虑。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平稳定的生活,努力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