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风气未开,学海尊经史,菊坡擅词章,二儒林根柢蟠深,祠仰文翁,泽涵俊茂;
五岭间人材蔚起,仪徵导于先,长沙继于后,两文达勋名彪炳,碑余叔子,泪洒英雄。

【注释】

挽张百熙联:指为张百熙写的一副挽联。张百熙(1847年~1907年),字仲儒,号燕客,安徽合肥人。清朝光绪年间进士,曾任工部侍郎、邮传部尚书等职。

十年前风气未开:指的是光绪初年时,新学尚未兴起,科举考试仍占主导地位。

学海尊经史:在学术上,尊崇经典著作。

菊坡擅词章:在文学上,擅长诗词文章。

二儒林根柢蟠深:两个学者的学识深厚。

祠仰文翁:祠堂中供奉着汉代著名学者董仲舒。

泽涵俊茂:恩惠深厚,人才繁盛。

五岭间人材蔚起:在广东和广西一带涌现出许多人才。

仪徵导于先:仪征县是古代著名的文化教育中心,这里的人先学有所成。

长沙继于后:长沙是另一座文化教育中心,这里的学子也学有所成。

两文达勋名彪炳:两位文人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叔子:这里指的是张百熙。

余叔子:作者自称。

碑余叔子:在张百熙的墓前立了一块碑,上面刻着对他的评价和赞誉。

泪洒英雄:作者为张百熙感到悲痛,泪水如雨般洒落。

【赏析】

这是一副为清末重臣张百熙所作的挽联。它通过赞扬张百熙的学问和成就,表达了对这位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大臣的怀念之情。

首句“十年前风气未开”,回顾了过去十年间国家的新学刚刚起步,科举制度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接着提到“学海尊经史,菊坡擅词章”两句,强调了张百熙在学术上的造诣和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

接下来“二儒林根柢蟠深,祠仰文翁”,描绘了两位学者的深厚学识以及他们受到后人尊敬的景象。其中,“文翁”指的是汉代著名的学者——董仲舒,他的祠庙被后世人所敬仰。

最后两句“泽涵俊茂,五岭间人材蔚起,仪徵导于先,长沙继于后”总结了张百熙及其同僚们在学术和文化教育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并指出这两位官员都是国家栋梁之才,对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两文达勋名彪炳,碑余叔子,泪洒英雄”则是对张百熙个人的评价,称赞他既有深厚的学问又具备卓越的才能。

这副挽联不仅赞扬了张百熙的学术和成就,也表达了对其逝世的惋惜和哀悼之情,充分展现了作者对这位大臣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