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女低眉十六七,茅屋西风怨斜日。
祇将翠袖度荒寒,未许铅华污天质。
向来众女总怜渠,性格矜高为识书。
易得河清难一笑,盛年不偶欲何如?
贫女(甲午)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译文:
蓬草编的门里没有见过华丽的香气,我本想通过良媒来寻找一个好归宿,却反而更加伤心。谁能欣赏我的风雅与独特气质,而众人只可怜我因时代所限的简朴装扮。
我敢于用手指展示我的针法技巧,不愿意让画眉成为装饰自己的工具。每年辛苦地刺绣,都是为了别人的衣服,而自己却只能默默忍受这一切的辛劳和孤独。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贫女的外貌和内心世界,展现了她清高、自尊的个性,以及她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无奈。诗中使用了“蓬门未识绮罗香”等词语表达了贫女对外界的渴望,同时也揭示了她的自卑和孤独。诗中多次使用“自伤”一词,表达了她对自身处境的感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诗中的“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展示了贫女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她认为自己拥有独特的审美和才能,但这种美却被世人忽视。同时,她也认为当时的人们过于注重外表的打扮,而忽视了内在素质的提升。这种观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描述贫女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状态进一步突显了她的性格和处境。例如,“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反映了她对自己技能的自信以及对传统美的追求。然而,这些追求并没有为她带来相应的回报,反而让她感到更加孤独和无助。
诗的结尾“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更是直接表达了贫女的内心痛苦。她每年都在为他人制作嫁衣,但却无法享受到应有的尊重和幸福。这种痛苦不仅源于她的生活境遇,更源于整个社会对贫苦人民的忽视和歧视。
这首诗通过对贫女的描绘,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困境和心理压力。它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哀叹,也是对整个时代的反思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