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顾我言,子适日本归。
韩衅初未发,蓄谋非一时。
彼族治战具,其端讵难窥。
觇国能返报,备豫或不迟。
边事坏至此,语次张髯髭。
逡巡仰而对,兹意匪所知。
颇闻列国法,其制有三师。
号为常备者,终岁听指撝。
昼惊若赴敌,宵严若交绥。
其次曰预备,军行乃登陴。
又次为后备,不足则徵之。
朝令夕已发,有类脱兔驰。
中朝实久弛,文武苟以嬉。
寇至纷募兵,械器窳弗治。
近如牙山役,浃月遥相持。
济师数十请,主者莫肯尸。
败我非彼能,灞上真群儿。
尚书试熟念,下走徒嘘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攀龙的《纪对南皮尚书语(甲午)》。全诗共八句,每句都有注释和赏析。
第一句:“尚书顾我言,子适日本归。”
注释:尚书对我说,你即将回到日本去。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即将离开日本的不舍之情。
赏析:这句诗简洁地交代了诗人的身份——尚书,以及他即将离开日本去往其他国家。
第二句:“韩衅初未发,蓄谋非一时。”
注释:韩战还没有开始,我们的谋划不是一时之计。这句话表明了诗人对于未来的担忧,认为战争还未到来。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比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担忧和恐惧。
第三句:“彼族治战具,其端讵难窥。”
注释:那个国家正在准备战斗,我们很难知道他们下一步要做什么。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对方实力的担忧。
赏析:这句诗通过描述对方的准备情况来表达诗人的担忧。
第四句:“觇国能返报,备豫或不迟。”
注释:如果这个国家能够向我们报告战况,我们就能做好准备,不会太晚。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获取情报的重视。
赏析:这句诗通过强调情报的重要性来表达诗人的观点。
第五句:“边事坏至此,语次张髯髭。”
注释:边境的事情已经发展到如此地步了,我在谈话中也不得不露出胡须。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当前形势的无奈和焦虑。
赏析:这句诗通过描绘当前的形势来表达诗人的忧虑。
第六句:“逡巡仰而对,兹意匪所知。”
注释:我慢慢地抬头看着他,对于这个意图我并不了解。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对方意图的困惑和不确定。
赏析:这句诗通过描述自己的反应来表达诗人对于对方意图的疑惑。
第七句:“颇闻列国法,其制有三师。”
注释:我听说各国都有自己的法律制度,分为常备军、预备军和后备军三种类型。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不同国家的了解。
赏析:这句诗通过列举不同国家的制度来展示诗人的知识面。
第八句:“号为常备者,终岁听指撝。”
注释:被称为常备军的那些人,一年到头都在听从指挥。这句话展示了常备军的训练程度和执行力。
赏析:这句诗通过描述常备军的情况来展现他们的纪律性。
第九句:“昼惊若赴敌,宵严若交绥。”
注释:白天训练如同奔赴战场,夜晚训练如同交兵交锋。这句话描绘了训练的紧张氛围。
赏析:这句诗通过描绘训练的环境和内容来展现训练的强度和效果。
第十句:“其次曰预备,军行乃登陴。”
注释:其次是预备军,行军时就要登城墙。这句话说明了预备军在战争中的角色和重要性。
赏析:这句诗通过描述预备军的行动来展现他们在战争中的地位。
第十一句:“又次为后备,不足则徵之。”
注释:又其次是后备军,兵力不足时就征召士兵补充。这句话说明了后备军在战争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赏析:这句诗通过描述后备军的情况来展现他们在战争中的地位。
第十二句:“朝令夕已发,有类脱兔驰。”
注释:朝廷的命令刚刚下达,士兵就已经出发了,这就像兔子一样迅速逃跑。这句话通过比喻来描绘军队的反应速度和行动效率。
赏析:这句诗通过比喻来展现军队的快速反应能力。
第十三句:“中朝实久弛,文武苟以嬉。”
注释:中央朝廷的规章制度长期松弛,官员们只求享乐。这句话揭示了官僚体系的腐败和不作为。
赏析:这句诗通过描述官僚体系的状况来展现社会风气的问题。
第十四句:“寇至纷募兵,械器窳弗治。”
注释:敌人来了就纷纷招募士兵,武器却破烂不堪无人修理。这句话反映了战争状态下的混乱和困境。
赏析:这句诗通过描述战争状态来展现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
第十五句:“近如牙山役,浃月遥相持。”
注释:最近的一次战役就像是在牙山作战,士兵们在一个月后仍然相互对峙。这句话描绘了战争的持久性和残酷性。
赏析:这句诗通过描述战争状况来展现战争的持久性和残酷性。
第十六句:“济师数十请,主者莫肯尸。”
注释:请求增援的军队多达几十支,但是指挥官都不愿意承担责任。这句话揭示了指挥体系的无能和逃避责任的现象。
赏析:这句诗通过描述指挥体系的状况来展现指挥体系的无能和逃避责任的现象。
第十七句:“败我非彼能,灞上真群儿。”
注释:打败我们并不是对方的能力所致,真正的失败是我们自己造成的。这句话讽刺了战败的责任归属问题。
赏析:这句诗通过讽刺来表达对战败责任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