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飔动烟渚,净魄生夕林。
浣衣人独归,余情含空砧。
坐濯双白趺,真怀仍在襟。
微浪蹙细沙,沙干浪旋侵。
不见白石郎,谁见沙浪心。
何意孺子歌,但为浊水吟。

夜江濯足(戊子)

凉飔动烟渚,净魄生夕林。
浣衣人独归,余情含空砧。
坐濯双白趺,真怀仍在襟。
微浪蹙细沙,沙干浪旋侵。
不见白石郎,谁见沙浪心。
何意孺子歌,但为浊水吟。

翻译:
在夜晚的江边洗净双脚,感受着凉风轻拂过烟雾缭绕的小洲;清新的气息让灵魂得以净化,仿佛回到了傍晚的林中。独自归来的洗衣人,还留恋着那份未完成的情思,如同空中响起的空砧声。我坐着清洗着两脚,心中的真实感情仍然留在衣服上。细微的波浪挤压着沙滩上的细沙,沙子逐渐干燥,波浪却开始侵蚀岸边。无法再见到白石郎,谁能看见沙滩上那股执着的心?为何只是听到稚嫩的孩童之歌,却只能吟唱这浑浊的水声呢?

注释:

  1. 凉飔(xī):凉爽的风吹过。
  2. 净魄:净化了的灵魂。
  3. 夕林:傍晚时分的树林。
  4. 浣衣:洗衣服。
  5. 白趺(fù):古代和尚或道士盘腿打坐的姿势,用双手撑地作为支撑。
  6. 真怀:真实的内心。
  7. 微浪:微小的波浪。
  8. 白石郎:比喻某个人或对象。
  9. 何意:何必,为什么。
  10. 孺子歌:儿童的歌谣。
  11. 浊水:混浊的水。
  12. 吟:低声吟唱。

赏析:
郑珍的《夜江濯足》是一首描绘夜晚江边洗涤之姿和内心感悟的诗歌。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物情感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越尘世纷扰、追求心灵自由的境界。

首句“凉飔动烟渚”,以“凉飔”点明季节和氛围,而“动烟渚”则生动描绘出夜晚江边小洲的景象,营造出宁静而略带神秘的氛围。紧接着,“净魄生夕林”,将读者的视角引向傍晚时分的树林,那里的树木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清晰,给人一种净化心灵的感觉。这种从视觉到心灵的转变,是诗人对自我内心状态的一种写照。

第二句“浣衣人独归”,引入了洗衣人的形象,他的身影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仿佛与世无争。然而,“余情含空砧”,却又透露出他的内心深处仍有未完的情感,如同空中传来的空砧之声,回荡在耳旁,引人深思。这一转折既展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也为后续诗句铺垫了情感基调。

接下来“坐濯双白趺”,通过“坐”字的使用,表现了诗人的静谧姿态,而“双白趺”则是对古代僧人打坐姿势的一种艺术化表达。在这里,诗人不仅是在洗涤身体,更是在洗涤心灵,体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最后两句“微浪蹙细沙,沙干浪旋侵”,则是对前面诗句的自然景象进行了进一步的描绘。微浪的涌动与细沙的干涸形成了鲜明对比,象征着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而“沙干浪旋侵”更是将这种变化推向高潮,让人感受到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

结尾的“何意孺子歌,但为浊水吟”,则是诗人对前文所抒发的情感进行了总结。这里的“孺子歌”并非指儿童的歌声,而是对某种纯真或美好事物的比喻。而“浊水吟”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生活复杂纷乱的看法,认为应当保持内心的清澈和纯粹。这种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使得全诗充满了哲理意味。

郑珍的《夜江濯足》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和人生的独到见解。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理解清代文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窗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