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长水,水长人未归。
遥怜弄珠女,不学九嶷妃。

【注释】

乙酉:指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的秋天。孟秋:秋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七月。兵乱:安禄山叛军攻陷长安,唐玄宗出逃蜀地(今四川成都)。长水:长江。

弄珠女:指织就云锦的人。九嶷妃:传说舜南巡,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今湖南永州零陵县),他的二妃娥皇、女英便成为传说中的九嶷妃。《史记·五帝本纪》载:“舜耕于历山,渔于雷泽,陶于河濒,虞于陆滨,尧闻之喜,乃召舜赐姓,号曰有虞氏;封之于唐,邑曰虞。”后人遂以“九疑”借指九嶷山。

【赏析】

诗写在兵荒马乱的混乱年代,人们流离失所,到处流浪,诗人在登高望远之际,触景生情,想起了遥远的故乡,想起了家乡的女子以及她们的生活。这首诗是诗人对乱世中人民生活状况的关注和忧虑的一种反映。

全诗四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首句写登高望远所见,次句写所见之人,末句写所思之人。全诗构思精巧,结构严谨。

第一句写诗人登上高处远望,只见江水悠悠,而那熟悉的故土却不知去向。“长水”,即长江。长江流水滔滔,滚滚东流,但那熟悉的故土已经不复存在。这一句,既写出了诗人的感慨,又为下文写思念之情埋下了伏笔。

第二句紧承上句而来,诗人的视线由江水转移到了那些远离家乡,四处漂泊的人们身上。“未归”,既指那些战乱中的百姓流落他乡,又暗示了他们的家国沦丧。“长水”与“未归”相映成趣,使整句诗句显得意味深长。

第三句则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感情。在这里,“弄珠”指的是织就云锦的人,而“九嶷妃”则是传说中舜帝的两位妃子。这里用典是为了说明,即使是织就云锦的工匠们,也不得不远渡重洋,去寻找新的家园。这种写法既形象生动,又富有感染力,使人不禁为之动容。然而,诗人并不满足于此,他还想到了远方的亲人。他想起了那位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女子,想起了她那被战争所折磨的痛苦生活。这种感情是深沉而复杂的,它既有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又有对战争的谴责之意。

最后一句则是诗人的情感升华。在这里,诗人将希望寄托于未来,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向往。然而,这种情感又是含蓄而深沉的,它没有直接说出口,而是通过一种假设性的提问来表达出来。这种写法既体现了诗人的智慧和才情,又增加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人物的刻画,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关心民间疾苦的诗人形象。同时,这首诗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历史、反思现实的重要窗口,使我们得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