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遍中原,不期文教方兴,我公去矣;
神州数人物,为问达官无恙,清议如何。
【注释】
中原:中国。
清议:指正直的舆论,也指清正廉洁的官员。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1904年(光绪三十年)为张百熙挽词。当时张百熙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主持江南、湖北学政,提倡兴办新学,并亲自主讲《四书》、《五经》等课程,一时“风行草靡”。然而好景不长,1905年8月,他因“妄参新政”,被慈禧太后革职查办,同年9月3日,病死于南京。
首句“学校遍中原,不期文教方兴,我公去矣”是说,中原各地的学校已经普遍建立起来,可是你却突然离开了,真是让人措手不及。这里所说的“学校”是指新式学堂或新式教育机关。“文教”则是指文治教化,即文化教育。“方兴”是刚刚兴起的意思。“我公”是尊称,指张百熙,“去矣”就是离开这里了。诗人对张百熙的离去感到十分惋惜。
诗人用第二句“神州数人物,为问达官无恙,清议如何”来写张百熙的离去给国家造成的影响。“神州”指中国大地、全国。“数人物”指众多的有才华的官员和士人。“为问”是询问之意。“达官”是高级官职。“清议”是指清高的议论。诗人在这里是在问:那些有才华的官僚和士人们是否都平安无事?他们的高洁的议论又是怎样的呢?
整首诗语言质朴平易,情感真挚而深沉,表现了诗人对张百熙这位开风气之先的人物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