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物如春护暖烟,慈闱和气更暄妍。
一元已向葭灰复,百福应随绣线添。
庵筑萱堂称寿斝,欢承五代绕芳筵。
酒阑不用扶鸠杖,玩月婆娑乐未眠。
【注释】
①慈闱:指母后(即太后)。侍宴:侍奉在宴会上。②云物:天空中的云彩,这里借指天上的景色。③庵筑萱堂:建造了萱堂。萱堂是旧时供奉母亲神位的地方,萱草是母亲的代称。④五代:指唐、晋、汉、周。⑤玩月婆娑:形容赏月时的悠然姿态。⑥扶鸠杖:扶着手杖。⑦玩月婆娑:赏月时的悠闲自在。⑧未眠:睡不着觉。
【赏析】
此诗是诗人为冬至日侍宴作的一首七律。
首联写冬至日天气温暖如春,慈闱和气更暄妍。“云物”指天中景象,这里借指天上的景色。“护暖烟”指云彩像春天里保护着温暖的烟雾那样。“一元已向葭灰复”,冬至过后,一年又开始了。“一元”是指冬至,“葭”是初冬生的芦荻一类植物,其叶有白粉,所以称为“葭”。冬至过后,白葭上的白粉就落尽了,所以叫“复”,意思是结束。“百福应随绣线添。”绣线,指丝织品上的线。绣线添百福,意喻新的一年将会带来更多的幸福。
第二联写庵筑萱堂称寿斝,欢承五代绕芳筵。“庵筑萱堂”句,写诗人的母亲十分喜爱花草,所以在庵内修建了供花果香酒的萱堂,以供母亲享用,萱堂是旧时孝敬母亲神位的地方,萱草是母亲的代称。“五代”指唐、晋、汉、周。“欢承五代绕芳筵”,意说诗人的家族世代兴旺,五代人共同享受欢乐和美酒。芳筵,美好的酒席。
第三联写酒阑不用扶鸠杖,玩月婆娑乐未眠。“酒阑”指宴会结束。“扶鸠杖”指扶拐杖。“鸠杖”,即拐杖。诗人在宴会散去之后,不需要扶着拐杖回家。因为诗人身体健朗,所以能逍遥自在地欣赏月色。“婆娑”是形容人闲适自得的样子。“未眠”意说诗人欣赏月色,玩得忘了时间,直到深夜才入睡。
这首诗写的是在冬至日诗人侍宴的经过及其感受与体会。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把节日气氛渲染得热烈而又祥和;通过对节日风俗的描绘,抒发出自己对母亲的深情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