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林先生爱梅兼爱茶,啜茶日日写梅花。
要将胸中清苦味,吐作纸上冰霜桠。
敲门走送古梅枝,索我煎茶图子诗。
此图乃是西唐山人所作之横幅,窠石苔皴安矮屋。
石边修竹不受厄,合和茶烟上空绿。
石兄竹弟玉川居,山屐田衣野态疏。
素瓷传处四三客,尽让先生七碗馀。
先生一目盲似杜子夏,不事王侯恣潇洒。
尚留一目着花梢,铁线圈成春染惹。
春风过后发茶香,放笔横眠梦蝶床。
南船北马喧如沸,肯出城阴旧草堂。

这首诗是汪近人的煎茶图,通过描述巢林先生与梅花、茶的互动,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

诗的第一句“巢林先生爱梅兼爱茶,啜茶日日写梅花”,描绘了巢林先生对梅花和茶的喜爱。他不仅喜欢品茶,还喜欢欣赏梅花,常常用笔墨描绘它们。这里的“啜茶”指的是品尝茶叶,而“写梅花”则是指用笔记录下自己对梅花的感受和理解。

第二句“要将胸中清苦味,吐作纸上冰霜桠”。这句话表达了巢林先生将自己的情感、思绪以及生活中的艰辛与困难,都化作了墨色中的梅花枝桠。这种将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转化为艺术创作的手法,使得诗歌更加深沉而富有哲理。

第三句“敲门走送古梅枝,索我煎茶图子诗”。描述了巢林先生收到别人送来的古梅枝条,并请他绘制煎茶图。这反映了他的谦逊和热情好客的性格,也显示了他的高洁品质。

第四句“此图乃是西唐山人所作之横幅,窠石苔皴安矮屋”。这句话说明了这幅煎茶图是由一位名叫西唐山的画家所创作,其画作风格独特,构图精致。其中“窠石苔皴”指的是画家在画中巧妙地运用了石头和苔藓等自然元素,以营造出一种古朴而宁静的氛围。

接下来的诗句“石边修竹不受厄,合和茶烟上空绿”,进一步描绘了这幅煎茶图的背景。在这里,石边的修竹显得生机勃勃,不受世俗的困扰。它们与茶香相融合,给人一种宁静而舒适的感觉。

第五至第八句则具体描绘了煎茶图的场景。“石兄竹弟玉川居,山屐田衣野态疏。”这里描绘了一个隐居山林的诗人形象,他居住在石兄竹弟般的环境中,穿着山屐和田衣,展现出一种远离尘世的闲适生活。

第九至第十二句则进一步描绘了煎茶图的细节。“素瓷传处四三客,尽让先生七碗馀。”这里提到了素瓷,意味着使用的是简单的瓷器,供四人共饮。而“七碗”则暗示了主人慷慨地招待客人,让他们尽情享受茶的味道。

第十三句“先生一目盲似杜子夏,不事王侯恣潇洒。”描绘了这位先生虽然双目失明,但却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他没有受到权势的束缚,而是尽情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快乐。这也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态度的一种赞赏。

第十四句“尚留一目着花梢,铁线圈成春染惹。”则描绘了先生眼中的世界。尽管失去了一只眼睛,但他依然能够看到美丽的事物,并且用笔描绘出春天的色彩。这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执着追求。

最后一句“春风过后发茶香,放笔横眠梦蝶床。”则是整首诗的总结。春风过后,空气中弥漫着茶的香气,让人陶醉其中。此时,诗人放下手中的笔,躺在床上进入了梦乡。他梦见自己在蝴蝶飞舞的床上,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这不仅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生命和自然的赞美。

这首诗通过对巢林先生与梅花、茶的互动的描述,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它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态度和对于自然的热爱。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