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冬晴暖草茁沙,青蝇丑扇蜂放衙。
天公与物压疵疠,预储万斛空中花。
除夕阴阴星斗晦,籸盆桦烛明千家。
元化回旋谨岁始,先驱风伯摇栖鸦。
奇寒特地作清莹,一雪三日何纷葩。
楼台高下若界画,林薄杂糅谁梳爬。
老夫兴发叫奇绝,径往古寺寻僧茶。
绕湖蹢躅看不足,出郭底须劳马挝。
一峰竹外炯难写,签排冻指徒兴嗟。
不如归拥地炉坐,内景一气含朝霞。
【注释】
①清虚堂:苏轼在徐州时所建,后为东坡先生祠。②青蝇:喻小人。丑扇:指不高明的人。③天公:指天气。与物:给万物施加影响。④籸盆(qin pén):用竹篾编成的盛油器。桦烛:即桦皮灯,用桦木皮制成的灯笼。⑤元化:指岁星的运行。回旋:旋转。⑥栖鸦:指乌鸦,因冬至日乌鸦南飞。⑦清莹:晶莹透明的样子。⑧一雪三日何纷葩:形容大雪纷飞。⑨蹢躅:徘徊。⑩底须:哪里必须。马挝:指马鞭,此处泛指马。
【译文】
前年冬天阳光晴好,草木生长,苍蝇、蚊子、蜜蜂都出来活动。
老天爷给万物施加了影响,预储了万斛空中的花。
除夕那天阴云密布,用籸盆和桦木灯照亮千家万户。
岁首岁尾的运转,就像风伯摇动栖息的鸦雀。
大雪纷纷洒洒特别晶莹,连续下了三天还不停歇。
楼台高高低低如同界画,树林和薄雾杂糅在一起,谁能梳妆打扮?
老人兴致突发感叹奇绝,径自前往古寺寻觅僧人煮茶。
湖边的树木被雪花覆盖无法看清,走出城郭到野外去还要让马匹敲鼓。
山峰竹林之外难以描绘,签排冻指徒然感到惆怅。
不如回家拥着火炉而坐,内景一气中蕴含着朝霞。
【赏析】
《正月三日雨晴》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西元一〇七六年)正月,当时苏轼任徐州知州。这首诗以写景为主,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也流露出自己渴望归隐的心情。
开头两句“去冬晴暖草茁沙,青蝇丑扇蜂放衙”,写去年冬天晴朗温暖,草木茂盛,而今年的春天却异常寒冷,连苍蝇、蚊子和蜜蜂都躲在家里不出来。这种强烈的对比,不仅写出了天气的变化无常,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感慨。
接着两句“天公与物压疵疠,预储万斛空中花”,意思是上天给万物施加影响,预先储存了万斛空中的花。这里的“疵疠”指的是疾病,而“空中花”则形象地描绘了大雪纷飞的景象。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又流露出自己渴望归隐的情绪。
“除夕阴阴星斗晦,籸盆桦烛明千家。”这两句诗描绘了除夕夜的情景。除夕,即农历年最后一天,也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诗人用“阴阴星斗晦”来描述除夕夜的星空,暗示着新的一年即将到来。而“籸盆桦烛明千家”则描绘了万家灯火通明的景象。这里的“籸盆”是一种古代的灯具,而“桦烛”则是用桦木制成蜡烛,这里用来代替真正的蜡烛。
接下来的两句“元化回旋谨岁始,先驱风伯摇栖鸦。”则是对除夕夜晚景象的进一步描绘。元化,即岁星,它绕着太阳运行一周,象征着时间的推移;回旋,是指它的旋转;谨岁始,是指新年的到来。先驱风伯摇栖鸦,则是描绘了风伯在新年来临之际先于其他神灵出现,并摇动栖鸦的形象。这里的“先驱风伯摇栖鸦”与前面的“籸盆桦烛明千家”相呼应,共同营造了一种热闹而又宁静的氛围。
接下来四句则是对除夕之夜的进一步描绘。“奇寒特地作清莹,一雪三日何纷葩。”这里的“奇寒”指的是极寒,而“特地作清莹”则表示这种寒冷的程度之深。而“一雪三日何纷葩”则是说这场大雪持续了整整三天,却没有一点凌乱的样子。这里的“纷葩”指的是凌乱的样子。这四句诗通过描绘大雪纷飞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后面的四句则是对除夕之夜的再续:“楼台高下若界画,林薄杂糅谁梳爬。”这里的“若界画”指的是楼台高高低低如同界画一样整齐有序;而“谁梳爬”则是说林中的树木和灌木丛杂乱无章,仿佛没有梳理过一般。这四句话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了一种宁静而又祥和的气氛。
最后两句“老夫兴发叫奇绝,径往古寺寻僧茶。”则是诗人在除夕之夜的情感抒发。这里的“老夫”指的是诗人自己,而“兴发”则表示兴致勃勃;“奇绝”则表示非常罕见或独特;“僧茶”则指的是僧人煮的茶水。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新年的美好愿景和期待之情。
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线索,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流露出自己渴望归隐的情绪。同时,这首诗在艺术上也很有特色,如运用了许多象征和比喻手法,使得诗歌富有诗意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