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道咸同光宣民朝,甲子三逢,自是君身换仙骨;
得四万七千百六日,庚申同守,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释】
1.历道:经历,指从咸同光宣民朝到甲子年。
2.咸同光宣:咸、同为清朝的年号,光、宣是明朝的年号。
3.甲子三逢:甲子年遇到三次。
4.自是君身换仙骨:意思是说,从咸、同到光、宣这三十年间,他已换了一副仙风道骨了。
5.得四万七千百六日:即四年七个月六十二天。
6.庚申同守:指在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庚申年与王士禛一起主持乡试。
7.别有天地非人间:意谓另有一个境界,不再是人世。
【赏析】
“历道咸同光宣民朝,甲子三逢,自是君身换仙骨。” 作者用历史时间来表达对友人高寿的祝愿。“历道”指从“咸同”至“光宣”,也就是从清朝建立(公元1644年)至清圣祖康熙六十一年。“甲子”是干支纪年法中的一种纪时方法,表示年份和天干地支的组合,如“甲子”就是天干的第一位,地支的第一位,合起来是1904年,即甲午马年。诗的前两句写友人历经清朝三个朝代的更迭,从咸同到光宣,又逢甲午马年。后两句“自是君身换仙骨”,表明经过几十年的人生阅历,友人已经脱去了凡胎俗骨,变成了神仙。
“得四万七千百六日,庚申同守,别有天地非人间。” 诗人接着描写了友人参加乡试的情景。“得四万七千百六日”指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共四十五年,再加上参加考试的日子计六十二天,正好四十七个月零七天。“庚申”是乾隆六十年的年号。“同守”即一同监考。这里用一“同”字,既表明友人是与自己一起监考,又暗含着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别有天地非人间”一句表明友人这次参加科举考试,一定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因为其才华出众,所以考场上会另是一个世界,不是人间所能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