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正狂澜,此日中流谁砥柱;
吏才期大用,早年小隐负铨衡。
这首诗是张百熙(1850-1907)为好友陈三立(陈散原)写的挽联。
诗句解析:
“学海正狂澜,此日中流谁砥柱?” 这句表达的意思是在知识的海洋里,当前正处在巨大的波动之中,此时谁能作为舵手稳定这股波涛?“学海”指的是广泛而深远的知识领域,如同大海一般广阔且深不可测,“狂澜”则形容知识领域中的混乱和不确定性。“砥柱”,古代指插在水中以支撑大船的石头,比喻在动荡中起到稳定作用的关键人物,这里指能够引领潮流的杰出人物。
“吏才期大用,早年小隐负铨衡。” 这句表明对于官员才能的期望与对个人选择的小隐生活的遗憾。“吏才”指的是处理政务的能力或才华,“大用”即重要的用途、发挥其才能的机会。“小隐”是指隐居生活,通常指的是退隐于世,不问世事。“铨衡”是指官吏的任免、升降等事务。整句意味着期待有才华的人能大展身手、为国家作出贡献,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未能及早实现这种理想感到遗憾的情绪。
译文:
在茫茫的知识海洋中,我们正处在巨大的波动之中,需要有人像一块坚实的砥柱一样,来稳定这股波涛。
期待着那些有才能的人能够得到重要的机会去施展他们的才华和能力,但同时也希望人们能理解我年轻时选择隐居的决定,因为我那时并不了解国家大事。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的忧虑以及个人的抉择。面对汹涌的知识之海和时代的巨大波动,作者呼唤有能力的人才站出来,成为引领时代的舵手。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个人选择的遗憾,尤其是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一些人可能会倾向于隐居生活,不愿涉足政治或社会的纷争。这首诗通过抒发对知识和未来的期望,以及对个人选择的反思,展现了作者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