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去天不穷,雾重月有限。
压舷皆清愁,累积不愿刬。
愁来自楚尾,山意为偃蹇。
北风吹战声,兵劫俨在眼。
未知今宵梦,相思孰深浅。
滔滔哀逐流,抵掌已自贬。
何曾怀细旃,三宿敢忘返。
空江霜树白,归欤岁年晚。
【译文】
十月十五的夜晚,在江上看见月亮,
鸟飞得没有尽头,雾气浓重月色有限。
压住船舷全是清愁,累积的忧愁不愿摆脱。
愁来自楚国的末梢,山峦是高傲的弯曲。
北风吹起战旗飘扬,兵灾在眼前。
不知今夜梦中相见,相思之情深浅难测。
长江水滔滔哀伤地流淌,抵着手掌已经自贬。
何曾怀揣细长的毡毛,三更时分不敢忘记返回。
空旷江面上霜树白茫茫,归去啊年岁已晚。
【注释】
①十月:农历十月,指农历十月十五。江:指钱塘江。见月:看见月亮,指看到月亮时的情景。②鸟去天不穷:比喻时间无尽、无休止。③雾重月有限:云雾浓密,月亮显得有限。④压舷:压住船舷,泛指南方船只靠岸停泊时,用帆布把船身压在岸边。皆:都。⑤清愁:清冷的愁绪。⑥累积:积聚。⑦楚尾:指楚国最末端的地方,这里指楚国的边远之地。⑧山意为:像山岳一样直立。偃蹇(yǎn jiǎn):形容山势高耸入云、直入天际的巍峨雄伟。⑨北风:代指战争的号角声,也借指寒风凛冽的战争气氛。⑩兵劫:战争的灾难。俨:副词,明显,明显地。眼:目光所及之处。⑪孰:谁。深浅:感情上的亲疏远近。⑫滔滔:水势汹涌的样子。哀逐流:悲哀地随波逐流。⑬抵掌:击掌,表示同意或肯定。⑭何曾:何曾想,不曾想。细旃:细长柔软的毡毛,古代用作军旗。⑮三宿:三天。⑯还返:回到原处。⑰空江:空旷的江面。⑱归欤(wū):语出《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句意。归欤,归去。⑲岁年晚:一年即将结束。
【赏析】
《十月十五夜江上见月》,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冬十一月。是年十月,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漂泊在江西吉州,这首诗是他在江上见到一轮明月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在战乱中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和牵挂,以及对未来命运的担忧。全诗以景写情,意境苍茫,风格沉郁悲慨。
首联“鸟去天不穷,雾重月有限”,以鸟飞和雾重的景色来反衬自己的孤独和无助,表现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颔联“压舷皆清愁,累积不愿刬”,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担忧。颈联“愁来自楚尾,山意为偃蹇”,将国家的忧患与个人的忧患结合起来,表现出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诗中多次提到“愁”字,如“积愁”、“愁来自楚尾”、“愁来自湘浦”、“愁来自荆门”、“愁来自巫阳”、“愁来自楚尾”、“愁来自楚尾”等,都是用来形容自己内心的忧愁和不安。而“愁”又与“月”紧密相扣,如“愁来自楚尾,山意为偃蹇”、“愁来自湘浦”、“愁来自巫阳”、“愁来自楚尾”等,都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关切。
尾联“未知今宵梦,相思孰深浅”,则是以梦境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担忧。诗中的“今宵梦”和“相思”都是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和对未来的担忧。
《十月十五夜江上见月》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关怀和忧虑。诗中多次提到“愁”字,都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关注。整首诗意境开阔,笔触细腻,情感深沉而真挚,展现了杜甫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独特魅力和卓越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