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瓦春声随转烛,檐溜李师悲濯足。
后山门墙澶渊晁,谁信曾听羽衣曲。
用知声色非人累,千古清诗炯寒玉。
政和靖康裁几年,元奴念月成秋烟。
党碑姓名付天壤,折节归种具茨田。
吾闻笺诗临川叟,独谓吁谟胜杨柳。
晁生持论乃闇同,搜剔清新见奇丑。
生天秀实向兜率,一祖二宗我何有。
清丰藏书临济上,今日何人绍微尚。
底须倾倒刘后村,于蔿楼前寄悽怆。
病中以宛邱具茨陵阳三家诗自遣爱其精湛密栗各题长句以寓吾意 其二
注释:
- 宛邱:指北宋文学家苏洵。
- 具茨:山名,在今河南封丘县西。
- 陵阳:山名,在今河南修武县西北。
- 精:精通、熟练。
- 密栗:指诗歌的音韵、节奏。
- 长句:指篇幅较长的长诗。
- 政和靖康:指宋徽宗时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和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
- 元奴:指南宋朝末年的亡国之君赵伪。
- 念月成秋烟:形容秋天景色凄凉,月亮像烟雾一样朦胧不清。
- 党碑姓名:指宋代灭亡后,南宋朝廷将金人列为叛贼,刻立“奸臣”之碑。
- 笺诗:指写诗歌。
- 临川叟:指唐代诗人刘禹锡。
- 吁谟:指谋略。
- 一祖二宗:指苏轼(苏轼)、苏辙父子和黄庭坚(庭坚)兄弟三人。
- 清丰藏书临济上:指宋代学者张载(横渠)在临汾(今山西临汾市)建有清丰堂,藏书丰富。
- 今日何人绍微尚:指当今无人继承苏门四学士(苏轼、苏辙、黄庭坚、晁说之)的遗业。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病中以苏洵、具茨、陵阳三家诗自遣之作。他喜爱这些作品的精湛、密栗,因此各题长句以表达自己对它们的理解与感受。
首联“中瓦春声随转烛,檐溜李师悲濯足。”描绘了春天的景象,阳光照在瓦片上,声音随风飘荡;李师在屋檐下洗脚,发出悲伤的声音。这里既表现了春天的生机盎然,又透露出李师内心的忧伤。
颔联“后山门墙澶渊晁,谁信曾听羽衣曲。”则转入对历史人物的思考。澶渊之战发生在公元999年,当时宋真宗与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交战,最终以宋朝胜利告终。《水浒传》中的李鬼便是以澶渊之战为背景创作的人物形象。晁说之则是指宋代的晁公武,他曾写过一首《羽衣曲》,被认为是道家音乐的一种。这里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暗示了他对于历史的反思。
颈联“用知声色非人累,千古清诗炯寒玉。”则是对诗歌的评价。认为诗歌是超越声色之上的艺术,具有永恒的价值。这里的“千秋”意味着时间的长久,而“寒玉”则形容诗歌的高洁、坚韧。
尾联“政和靖康裁几年,元奴念月成秋烟。”则是对历史的感慨。描述了政和靖康年间的历史事件,以及元朝末年的情况。这里的“元奴”指的是南宋末年的统治者,他们沉迷于享乐,导致国家陷入混乱。而“念月成秋烟”则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氛围。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和诗歌的评价,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思考。同时,也展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