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闻斯语心暗惊,危时颇牧翻归耕。
君不见新亭风景日夕异,犹说天河洗甲兵。
【注释】
- 铁扇子:即《南史·何之平传》所载“桓温尝以扇示之,云:‘可三日不扇’。之平应声破扇。温笑曰:‘何郎解作铁扇子也!’”后用为典实。此诗指谢安。
- “我闻斯语”三句:言谢安在淝水之战中大获全胜之后,虽身居高位,却能保持超然物外的心态。他听到有人对桓温的败绩提出批评,便说:“这是桓温自己失掉了战机。”后来,有人又指责他不应放弃北伐中原的大业而退守江东,他听后说:“你只看见了我的一面,却没有看到我的全部。我虽然不能像管仲、乐毅一样建功立业,但我可以保持自己的名节和清高,这也是很好的。”
- 危时:指国家处于危急时刻。颇牧,指桓温。翻归耕,意谓退职隐居。
- 新亭风景日夕异:据《世说新语·言语》记载,谢安曾在新亭与王羲之等游宴,有人评论山水风光变化无常,谢安说:“既不能使人千载而常抱其道,岂能使其朝欢夕乐呢?”后遂以“新亭对泣”为典。
- 犹说天河洗甲兵:据《晋书.谢安传》记载,谢安曾问侄儿谢玄:“汝昔于土阶生,自尔以来,得几多事?”答曰:“二十许公长年。”谢安说:“譬如两石犹是一斤,那有百年过一石者!”这里用“天河”比喻黄河,借指黄河。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对于谢安一生功业的高度赞美及对其晚年生活状态的惋惜之情。
诗的开头两句写诗人听说谢安在淝水之战中取得胜利后,仍能做到“心暗惊”,即内心感到十分惊讶,因为在他看来,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谢安应当能为东晋王朝作出更大的贡献。接着诗人指出谢安面对国难之时,没有像桓温那样一味地沉迷于享乐,而是能够及时抽身退隐,这在当时看来是很不容易的。
第三句“君不见新亭风景日夕异”,诗人通过“新亭对泣”的典故,来说明谢安晚年的生活态度。当时人们认为谢安已经老了,应该像当年王羲之等人那样,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了。然而谢安却依然保持着一种超然的态度,没有沉湎于个人安逸之中。第四句“犹说天河洗甲兵”,则是诗人对谢安晚年生活的另一番理解。在这里,诗人用银河洗涤甲兵的典故,来表明谢安即使在隐居期间,也没有忘记为国家效力,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
诗人通过对谢安的赞美,表达了对谢安一生功业的高度赞扬。他认为谢安不仅在战场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在处理国家大事上也有卓越的才能。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于谢安晚年生活的惋惜之情。他感叹谢安虽然能够保持清高的品德和超然的心态,但却失去了年轻时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