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士困俗喧,佳节亦忧恼。
言寻招提境,望远散襟抱。
放车出烟郭,尘堁没驰道。
平林生高风,墉阴日色缟。
浮图矗云外,峭拔俯兰橑。
寺僧衣破裓,芜碧勤芟扫。
绀屋虽雕残,犹获驻麾葆。
荒台匿树罅,乘兴恣探讨。
连山豁西北,瘦嶂天所造。
幽燕入搔首,市声来浩浩。
今年寒事晚,众绿尚娟好。
毋乃京雒春,平分及秋草。
严霜日夕陨,一例就萎槁。
坐愁节序急,朱颜苦难保。
兰台有诗人,携酒登临早。
吾惭秦少章,竟伴后山老。
安得红茱萸,插头向晴昊。
【注释】
九日:即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登高赏菊的习俗。
陪石遗先生:陪同石先生一起登高游览。石遗先生名不详。天宁寺: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为南朝梁武帝所建。
秋士:秋天的文人。困俗喧:被尘嚣喧嚣所困扰。
佳节:节日、佳节。亦忧恼:也感到忧愁烦恼。
招提:指寺庙。境:境界。
远:遥望。散襟抱:舒展胸怀。
放车出烟郭:放马车驶出烟雾缭绕的城郭。
尘堁:尘土。没驰道:没入车道之中。
平林:平原上的树林。高风:清风吹拂的景象。墉阴:古称城垣之墙。日色缟:日光明亮洁白。
浮图:佛塔。矗云外:耸立于云雾之外。峭拔:陡峻挺拔。俯兰橑:俯瞰着兰草。
寺僧衣破裓:寺庙里的僧人穿着破旧的衣服。芜碧:荒芜的碧绿草地。勤芟扫:勤苦地铲除杂草。
绀屋:红瓦房屋。虽雕残:虽然雕刻得不十分精致完整。犹获驻麾葆:仍然能获得皇帝的宠顾。驻:停留、驻守。麾葆:古代帝王的仪仗旗帜,此处代指皇帝的宠顾。
荒台:荒废的台子或亭台。匿树罅:隐藏在树丛中。
连山:连绵起伏的群山。豁:开阔。西北:偏指西北方向。
瘦嶂:险峻的山峰。天所造:是自然界造就的。
幽燕:泛指北方。入搔首:进入京城。搔首:发愁的样子。
市声来浩浩:市场上的喧闹之声传来很远。
寒事晚:秋季农事已结束,时值晚秋。众绿尚娟好:许多绿色植物还长得非常美丽。
毋乃京雒春:岂不是京城洛阳春天景色?京洛:指京师洛阳。
平分:均匀分配。及秋草:与秋草等长。
严霜日夕陨:严霜日夜降落。陨:坠落。
一例就萎槁:一样凋零枯落。
坐愁节序急:因时节变换而愁绪满怀。节序:季节更替,这里指季节变化。
朱颜难保:青春难以保持。
兰台有诗人:兰台宫有诗人(李白)。携酒登临早:携带美酒登上高楼。
吾惭秦少章:我自愧不如秦观(秦少章)。竟伴后山老:最终只能与山林为伴。
安得红茱萸,插头向晴昊:谁能得到红色的茱萸插在头上,向着晴朗的天空。
【赏析】
这首诗写于天宝元年(742)初,作者在江南游历期间。诗人在南京天宁寺登高远眺,看到秋风萧瑟、秋意浓浓,又看到秋尽冬来,草木凋零的凄凉景象,不禁生发出无限感慨。
诗的开头四句点明时间地点和心情:九月九日在天宁寺登高,秋气使人烦躁不安,但逢到佳节却令人忧虑烦闷。言寻招提境,望远散襟抱;放车出烟郭,尘堁没驰道;平林生高风,墉阴日色缟;浮图矗云外,峭拔俯兰橑。这四句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登高览胜的画面。诗人从远处眺望,只见树木郁郁葱葱,青翠欲滴,而天空却是一片湛蓝,几不见一丝云彩。诗人站在高处,放眼望去,只见一座高大的佛塔矗立在云雾缭绕之中,而那些高耸入云的山峦,则显得更加峻峭、陡峭。诗人站在高处,放眼望去,只见一片青翠欲滴的树林,而那蔚蓝的天空,却仿佛只留下一层淡淡的白纱,使人感到一种清新、宁静、舒适的感觉。最后两句“浮图矗云外,峭拔俯兰橑”,更是将这种感受推向高潮,使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忘却了尘世的喧嚣与烦扰。
接下来六句,诗人转向现实生活,对那些在寺庙里度过漫长时光、饱受煎熬的僧侣们表示同情与关注。他看到那些衣着破烂的僧人,正在忙着清除杂草,清理道路,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艰辛与困苦。尽管他们身处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但他们依然保持着高尚的品质和精神风貌。他们的坚韧毅力和崇高品德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满足或者自满,反而在心中萌生了一股强烈的失落感。他看到自己年华渐逝,青春不再,心中充满了无奈与哀伤。这种情感在他接下来的诗句中得到进一步的体现:“兰台有诗人,携酒登临早;吾惭秦少章,竟伴后山老。”在这里,诗人将自己比作“秦少章”,认为自己已经年华老去,无法再像当年那样潇洒自如、风流倜傥了,只能与山林为伴,过着隐居的生活。这种情感既包含了自我安慰的成分,也透露出一种无奈和悲哀。
整首诗以写景为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岁月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同时,诗歌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给人以无尽的遐想与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