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声争报日车翻,怊怅宵深月不寒。
欲向娥池沈此世,劫灰未忍眼中看。

【注释】

众异:众人怪异。寄示:赠送。六月二十夜对月诗赋答:即《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作和丁室昆季》中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一句。

【赏析】

这是一首和诗。诗人在和诗时,首先指出了原诗所抒发的主旨,接着又进一步发挥了这个主旨。原诗写景抒情,借景生情,情景交融。和诗则以“众异”来点题,并把原诗的“寄示”改为“寄示六月二十夜”,以突出其时间之久,使读者能更清楚地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原诗首句“市声争报日车翻”,是说市井中嘈杂的喧闹声音纷纷向人们报告太阳已从东方升起。“争”,争着。“日车”,指太阳。诗人用“争”字,写出了当时人们的忙乱与喧嚷。这两句写诗人在深夜之中听到了这种喧嚣的声音,感到十分惆怅不安。

“怊怅宵深月不寒。”是说诗人在深夜之中听到这些喧嚷的声音而心中惆怅不安。“怊怅”,忧伤的样子。“宵”,这里指夜晚。“深”,这里指很晚的时候。“月不寒”,指月亮明亮。诗人写到这里,又引出了自己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后两句紧承前文而来,是说诗人想向嫦娥学习,要投河自尽,但又怕自己的生命像那劫后的灰烬一样,不能经受住眼睛的目睹。“欲向娥池沈此世”,是说自己想要像嫦娥那样,投身于月宫,永远不再回来人间世界。“劫灰未忍眼中看”,是说诗人不忍看到那些战火纷飞所造成的毁灭性的灾难。

【作者介绍】

刘因(1247-1293),字梦祥,号东山,元代诗人、散文家。本贯涿郡(今河北涿州)析州(今河北涿州市)人,先世为金朝遗民。曾祖刘敏中,曾任尚书左丞;祖父刘肃,曾任翰林学士;父刘敏,曾任监察御史。宋亡以后,刘因隐居不仕。他一生崇尚气节,反对投降,坚持抗元复宋的事业,因此被贾似道罗织罪名害死。他的作品有《东山文集》等传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