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如幄裹河声,𥥆窕秋原十里明。
欲掷积哀人境外,当头落日尚峥嵘。
译文
九月初十登上石景山的最高处
青山就像帐幕裹住了河声,𥥆窕的秋原十里明亮。
想要把哀痛抛向人世之外,当头照见夕阳还显得峥嵘。
注释
九月三十日:九月三十是重阳节。登高:登高赏秋,古人认为重阳节这天阳气渐收,万物凋零,登高可以避祸求祥。
石景山:位于北京西郊,山上有玉泉寺,风景秀丽,为京城名胜之一。
帷幄:用布帛做成的大帐篷。
𥥆窕(yín tiǎo):形容秋天的景色清丽明净,明媚如画。
积哀:积聚的悲伤。
人境外:指世俗之外。
当头落日:指太阳即将落山的情景。
赏析
此诗作于元代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九月,诗人在重阳佳节之际登上了北京附近的石景山最高处,远眺京华之盛景,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易逝、时光无情的感慨。首句写登高所见的自然景象,用“青山”二字点题,又以“𥥆窕秋原十里明”一句,描绘了一幅秋色宜人的图画:秋光明媚,原野广阔,百里之内尽染金黄。第二句写诗人的情思,他欲将内心的哀愁抛弃在人世之外,但眼前的景象却使他不忍离去;第三句写眼前的景色,当头映入眼帘的是一轮红日,它虽已接近西山,但仍显得十分壮丽。全诗意境开阔,笔力雄健,语言简练,表现了作者旷达豪迈的胸襟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