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何处认秋期,昨夜桃笙圣得知。
惭愧耐凉馀拙骨,巧楼无梦乞蛛丝。

眼中何处认秋期,昨夜桃笙圣得知。

惭愧耐凉馀拙骨,巧楼无梦乞蛛丝。

注释:我哪里能认出秋天的来临?昨晚在桃笙下与神相遇了。

惭愧自己耐不住寒冷,身体瘦弱。我在高楼之上没有做梦,祈求蜘蛛编织丝线。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七夕节夜晚景象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七夕节夜晚的美丽景色和热闹气氛。

首句“眼中何处认秋期”,诗人用反问的方式表达出对季节变迁的困惑和疑惑。这里的“秋期”指的是秋天,而诗人却在寻找秋天的迹象,表现出他对季节变化的不解和困惑。这种反问的表达方式增强了诗句的哲理性和艺术感。

诗人以“昨夜桃笙圣得知”作为过渡,引出了下一个画面。这里的“桃笙”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圣得知”则表示神降临人间,与诗人共度良宵。这两句诗将诗人与神祇之间的互动描绘得生动活泼,充满了神话色彩。

第三句“惭愧耐凉馀拙骨”,诗人以自嘲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和辛酸。他觉得自己因为体弱多病而无法享受美好的时光,只能默默忍受。这种自我批评的表达方式既体现了诗人的谦逊品质,也增添了诗句的情感深度。

最后一句“巧楼无梦乞蛛丝”,则是对整首诗的总结和升华。诗人在高楼之上,虽然没有做梦,却依然期待着美好的未来。这里的“巧楼”指的是精巧的阁楼,“乞蛛丝”则意味着祈求好运。这两句诗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传达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运用修辞手法,成功地展现了七夕节夜晚的美丽景色和热闹气氛以及诗人的情感世界。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