馀杭山势接临安,桑竹阴中著径宽。
田水活从山鹊饮,岩花丛拥杜鹃丹。
乍惊峰影迷云絮,又喜溪声出石阑。
遥指苕源最深处,有人烧笋办行餐。
【注释】
临安道中:指在去往临安的途中。
余杭山势接临安:余杭,杭州旧名,今属浙江。山势,山峰起伏的形势。
桑竹荫中:桑树和竹子丛中。
田水活从山鹊饮:田野里的水,就像山间的喜鹊一样快乐地饮用。鹊,喜鹊,一种鸟。
岩花丛拥杜鹃丹:岩石上开着花,像红杜鹃一般艳丽。丛拥,聚集。杜鹃,杜鹃花。
乍惊峰影迷云絮:忽然觉得那山峰的影子像飘动的白云一样。乍惊,忽然感到惊讶。迷云絮,把飘动的云絮看做是飘动的云朵。
又喜溪声出石阑:又高兴那溪水的声响从石栏杆下流出来。又喜,又一次喜欢。出,出现。又一喜,又喜欢溪水的声响从石栏干下面流出来。
遥指苕源最深处,有人烧笋办行餐:远远望去,好像在指着苕溪的源头最深处,有人在那里烧着笋子准备吃饭。苕源,指苕溪的源头,即现在的西苕溪。烧笋,用火烤笋吃。办行餐,准备吃饭。
【赏析】
这是一首纪行诗,写诗人在赴临安途中所见到的美丽景色和所听到的美妙声音,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全诗语言朴实,意境优美,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艺术魅力。
首句“馀杭山势接临安”,点明此行的目的所在——去临安,同时写出了沿途的山势。余杭,今杭州。接临安,山势相接,仿佛与临安相连似的。
第二句“桑竹阴中著径宽。”描绘了沿途所见的景致。桑树和竹子茂密成林,为行人提供了遮蔽之地。著,通“坐”。这两句诗通过写景来渲染气氛,烘托出旅途中的愉快心情。
第三句“田水活从山鹊饮,岩花丛拥杜鹃丹。”描写了沿途的水景。田水,指田间的水流。山鹊,指栖息在山上的喜鹊。岩花,指的是长在岩石上的花朵。杜鹃,一种红色花朵的植物。这两句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第四句“乍惊峰影迷云絮,又喜溪声出石阑。”进一步描绘了沿途的风景和声音。乍惊,突然感到惊讶。迷云絮,把飘动的云絮看做是飘动的云朵。又喜,再一次喜欢。出石阑,指溪水的声响从石栏杆下面流出来。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感受和体验。
最后一句“遥指苕源最深处,有人烧笋办行餐。”点明了此行的目标所在——苕溪源头最深处。有人烧笋办行餐,指有人家在那里烧笋准备吃饭。这两句诗通过描绘目的地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即将到达目的地的期待和兴奋之情。
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意境优美,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艺术魅力。诗人通过对沿途山水、风景等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通过对自己感受的体验,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