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卧维摩室,闲身耐寂寥。
经鱼敲落月,佛火引深宵。
避缚思捐剑,逃声欲弃瓢。
何因老松桧,风雨尚萧骚。

注释:

1 一卧维摩室:指僧人在维摩园里静坐修行。维摩园是佛教中一个著名的净土,传说中佛陀曾居住在此。

  1. 闲身耐寂寥:指僧人的身心非常宁静,能够忍受孤独和寂寞。
  2. 经鱼敲落月:指的是僧人在夜晚敲击经书,模仿鱼儿跃出水面的声音。这通常象征着禅宗中的顿悟和觉悟。
  3. 佛火引深宵:指佛教火焰(禅定)引导着深夜的修行。
  4. 避缚思捐剑:意即摆脱世俗束缚时想到丢弃武器。这里比喻放下世俗的烦恼和束缚。
  5. 逃声欲弃瓢:意即逃避尘世喧嚣时想要放弃一切。此处用“瓢”来隐喻俗世的纷扰和名利。
  6. 何因老松桧:为什么这些古松桧木能够经受风雨的侵蚀而依旧挺立不倒。
  7. 风雨尚萧骚:尽管历经风雨,但松桧依然保持着坚韧不屈的姿态。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夜深人静时分的修行情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内心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对于禅宗修行、人生哲学的深刻理解和体验。

首句“一卧维摩室”,直接点明了场景和人物身份——僧人在维摩园静坐修行,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修行境界。

“闲身耐寂寥”,表达了僧人身心的宁静与超脱。这里的“耐寂寥”不仅指物理上的宁静,更象征心理上的超然与自我修养。

第二句“经鱼敲落月”,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鱼跃出水面的声响比作击打经书的动作,生动描绘了僧人夜读的情景,也寓意着禅宗顿悟时的灵光一闪与智慧的飞跃。

第三句“佛火引深宵”,“佛火”指的是佛教的明灯,在这里比喻禅宗的灯火,指引着僧人在深夜中修炼。而“深宵”进一步强调了修行的深远和持久。

接下来的四句,诗人通过想象僧人面对世俗束缚时的心境变化,以及面对世俗诱惑时的决绝选择,展示了僧人内心世界的丰富和深邃。

最后两句“避缚思捐剑”,“避缚”表示摆脱束缚,“捐剑”则象征着放下世俗的武器,不再为名利所困。而“逃声欲弃瓢”则进一步强调了对尘世喧嚣的超然态度,表达了向往自然、追求内心平静的愿望。

全诗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宁静、内省且充满哲理的修行者形象,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修行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