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合荀君,久以范模孚梓里;
文追白傅,岂惟政事在杭州。
【注释】
荀君:荀氏家族的人。范模:指范缜的“形尽神不灭”之说。孚:信服。梓里:故乡。白傅:白居易字乐天。杭州:今浙江杭州。
【赏析】
这是一首七律,首二句赞颂吕璜德高望重,才识过人;第三句赞美其文采风流,有白居易之风范。全诗语言平实自然,风格朴素典雅。
德合荀君,久以范模孚梓里;
文追白傅,岂惟政事在杭州。
【注释】
荀君:荀氏家族的人。范模:指范缜的“形尽神不灭”之说。孚:信服。梓里:故乡。白傅:白居易字乐天。杭州:今浙江杭州。
【赏析】
这是一首七律,首二句赞颂吕璜德高望重,才识过人;第三句赞美其文采风流,有白居易之风范。全诗语言平实自然,风格朴素典雅。
【注释】 荀君:荀氏家族的人。范模:指范缜的“形尽神不灭”之说。孚:信服。梓里:故乡。白傅:白居易字乐天。杭州:今浙江杭州。 【赏析】 这是一首七律,首二句赞颂吕璜德高望重,才识过人;第三句赞美其文采风流,有白居易之风范。全诗语言平实自然,风格朴素典雅
黄暄是清代诗人。 字午暄,他出生于一个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他的祖辈和父辈都以诗文闻名于世。黄暄的一生虽然未留下太多详细的记载,但他的诗作在当时就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赞誉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翻译和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将选项所给的诗句与题干中的诗句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然后要结合诗句的内容,从思想内容、艺术风格、表现手法等角度展开思路,最后得出答案。 此题中,“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是说:张之洞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声名洋溢,施及蛮貊”是说:张之洞的名声传遍了各地。“民无能名焉”意思是百姓们没有名字来称呼他
注释:士民们纷纷落泪,倾泻江汉;中外同胞同声哭泣,哀悼斗山。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对张之洞的深切哀思,以及对其英勇事迹的怀念和敬仰。诗中“士民洒泪倾江汉”一句,生动地描绘了士民们悲痛欲绝的情景,仿佛泪水已经汇成了一条江汉,流经整个华夏大地。而“中外同声哭斗山”一句,则展现了中外同胞共同哀悼张之洞的悲壮场面,体现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精神风貌。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历史人物的纪念
注释: - 挽曾国荃联:这是一首悼念曾国荃的诗歌,表达了对其忠诚和牺牲精神的赞美。 - 秉节是邦:意思是坚守节操,为国家效力。 - 建节是邦:建立功勋,为国家做出贡献。 - 半壁山河:指国家的领土。 - 大都满腔心血:意思是大多数时候都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 - 受知最迟,受恩最重:指的是在众多人中,他受到的教育和恩惠是最深刻的。 - 八年覆载:意思是经历了漫长的八年时间。 - 恨未一效涓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要逐句解读分析,把握诗歌的意象、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诗前两句是说国魂已消亡,我辈当引为先导;后两句是说朝中议论纷纷,有贤者为士林泰斗,而天公不吊,叹长沙水干涸,茫茫人海去何依。 第一联
这首诗的作者不详,但从诗的内容看,应该是晚清时期的人。这首诗是为张之洞所写的挽联,赞扬其为国为民的忠诚与贡献。 下面是逐句的解释: 1. 继召伯以矢公忠(注释:召伯,即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佐周武王建立周朝,被封为鲁国的国君,也就是召公。这里指的是张之洞) 2. 时局维持更四代(注释:这里的“时局”指的是国家的形势和局面。“维持”是保持、维持的意思。“四代”指的是清朝、明朝、宋朝
【注释】 1.挽郭嵩焘联:这是一副挽联,由林则徐所撰。郭嵩焘是晚清著名外交家、学者,曾任湖广总督,因力主改革而遭诬陷,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被处死。林则徐在郭死后,为郭撰写了这副挽联,以表达对郭的哀悼之情。 2.鹤吊我来迟:鹤是长寿的象征,这里指郭嵩焘的死讯传来得太晚。 3.忆小子被数载春风:回忆过去郭嵩焘受到朝廷和百姓的关爱与培养。 4.生荷栽培:活着时得到了栽培与照顾。 5.死蒙殡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