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诸葛大名,荒祠古柏,嗟回首万牛,何如汉寿亭垂,遍开兰若;
此地洞天小有,绝壁修篁,肃临风千纛,休比武陵源藐,空说桃花。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应通读全诗,了解诗意,然后抓住主要事件,最后分析诗歌主旨。此题要求对“关帝庙联”进行赏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的思想情感的题目,注意从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歌的抒情方式等方面分析诗歌的情感。

“当时诸葛大名,荒祠古柏,嗟回首万牛,何如汉寿亭垂,遍开兰若;”这两句的意思是:当年诸葛亮的威名,已随荒祠古柏而逝去,我回首往昔,不禁感叹万头牛都不如汉寿亭中的那棵柏树,它满山遍野地长着茂盛的兰草。“诸葛大名”,即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荒祠”,指荒芜破败的祠堂。“万牛”,指众多的牛。“兰若”,指寺院。这里指汉寿亭中的那棵柏树。“何如”,哪里比得上,意动用法。“汉寿亭垂”,“亭垂”,“亭子悬垂”的意思,指汉寿亭。“尽开兰若”,即遍布于山中寺院。“兰若”,梵语译音,指佛教寺院。“兰若遍山”,“兰若遍地”,形容寺院众多,到处是寺院。“万牛”句意在说这些寺院虽多,却不如诸葛孔明那棵柏树好。

“此地洞天小有,绝壁修篁,肃临风千纛,休比武陵源藐,空说桃花。”这两句的意思是:这地方虽然有小小的洞天福地,但那险峻陡峭的绝壁上长满了修长的竹子,高耸入云的旌旗矗立在那里,不要像武陵源那样轻视它,只空谈桃花源的美好。“洞天福地”,传说中有神仙居住的地方。“小有”,指有那么一点点。“绝壁修篁”意思是:在这绝壁之上生长着修长的竹子。“千纛”,古代军队中仪仗队所用的幢子,此处指旌旗。“武陵源”,地名,在今湖南境内。“桃花源”,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虚构的理想境界。“藐”,同“莫”。这两句的意思是:这个地方虽然也有那么一点点的洞天福地,但那险峻陡峭的绝壁上生长着修长的竹子,高耸入云的旌旗矗立在那里。不要像武陵源那样轻视它,只空谈桃花源的美好。

【答案】

译文:

当年诸葛亮的威名,已随荒祠古柏而逝去,我回首往昔,不禁感叹万头牛都不如汉寿亭中的那棵柏树,它满山遍

野地长着茂盛的兰草。

此地虽然有小小的洞天福地,但那险峻陡峭的绝壁上生长着修长的竹子,高耸入云的旌旗矗立在那里,不要像武

陵源那样轻视它,只空谈桃花源的美好。

赏析:

此联为咏史之佳作。上联写古迹,下联写新景;一古一新,形成鲜明对比;一虚一实,相映成趣;一慨叹一褒扬,

情调相反而能和谐统一;一咏怀一抒怀,情思各异却又自然契合;一咏怀一抒怀皆用典,典故与原诗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第一联以诸葛亮自喻。诸葛亮是一代名臣、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他以智慧和才能辅佐刘备建立了

蜀国政权,又为蜀国立下汗马功劳。然而,在他去世后,他的名声被逐渐淹没了。如今,他的名字早已被世人所淡忘,

只剩下一些荒废破败的古迹供后人凭吊。诗人不禁感慨万千,发出了“万牛”这样的感叹。

第二联以汉寿亭中的柏树比喻。汉寿亭是诸葛亮当年驻守荆州时的驻地,那里有一棵柏树,据说已有千年历史,一直

受到人们的崇敬。如今,这座亭子早已不复存在了,只有那颗柏树依旧屹立在那里。诗人通过描写这棵树的生长环境

和形态特点,赞美了它顽强的生命力和崇高的品质。同时,他也借此表达了自己的感慨之情。

第三联以武陵源的桃花源为例。武陵源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相传是陶渊明笔下的那个桃花源的原型所在地。那

里风景优美、景色宜人,是人们向往的地方。然而,诗人却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那只是一个美丽的幻想而已,不值得

去追求。在这里,他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之情。

第四联以桃花源为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世界:那儿的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没有战争和争

夺,只有和平与安宁。这是一个美好的世界,值得人们去追求和向往。诗人通过这一联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

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