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切诉何事,无人知汝心。
正繁灯欲死,乍断月应沉。
申旦谁能那,悲秋自不禁。
痴人偷向壁,侧耳一相寻。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明确本诗的内容和作者,理解诗意后分析其内容,然后结合题目要求,分析诗歌的意象,并赏析诗句中运用的艺术手法。
“秋虫”一题,是一首写秋虫的诗。首联以问句起兴,切问秋虫为何要诉说自己的心事;颔联描写秋虫因繁灯将死而悲鸣,月落而沉没;颈联写人们无法知晓秋虫的心声,只能听它哀鸣,感叹秋天的到来;尾联则写出了诗人对秋虫的同情和怜悯之情。全诗情感真挚,细腻入微,表达了诗人对秋虫深沉的感情。
译文:
秋虫啊!你为何要诉说自己的心事呢?
没有人能听懂你的内心世界。
那灯光就要熄灭了,月亮也快要消失殆尽了。
第二天清晨谁能够了解你的心声呢?
悲伤的你只好独自向墙壁倾诉衷肠,
侧耳倾听,寻找着那知音。
赏析:
此为秋夜所做之《秋吟》,借咏秋虫以抒怀。首联写秋虫诉说心事,无人得知;颔联写秋虫在繁灯欲尽、月落欲沉之际悲鸣哀诉,但人们却无法理解它们的心情;颈联写人们对秋虫的不解,只能听它们哀鸣;末联写诗人同情秋虫的遭遇,只能侧耳倾听,寻找知音。这首诗情感真挚,细腻入微,表达了诗人对秋虫深沉的感情。
【答案】
译文:
秋虫啊!你为何要诉说自己的心事呢?
没有人能听懂你的内心世界。
那灯光就要熄灭了,月亮也快要消失殆尽了。
第二天清晨谁能够了解你的心声呢?
悲伤的你只好独自向墙壁倾诉衷肠,
侧耳倾听,寻找着那知音。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抒情之作。诗的开头就以“秋虫”,作为题旨,接着便直截了当地发问:“你为何要诉说自己的心事呢?”这既表明了诗人对秋虫的了解,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秋虫的同情。因为秋虫是“无知”之物,所以它的“心事”也就无从得知了。“无人知汝心”,正是这种无谓的自白。
诗人笔锋一转,转而写秋虫的“心事”。当那“繁灯欲尽”“乍断月应沉”之时,秋虫们正处在一种无所依托的境地之中,它们在黑暗中发出凄厉而又低沉的叫声,似乎是想以此引起人们的注意或同情,然而又似乎只是徒劳无功。“正繁灯欲死,乍断月应沉”两句,从侧面衬托了秋虫的“孤苦”,也更突出了秋虫们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诗人由“无人知”“无人解”的秋虫,联想到“申旦谁能那”的人们,由此生发开去,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悲秋自不禁。”也就是说,诗人之所以不能不悲叹于秋虫们的境遇,正是因为自己也同秋虫一样“悲秋”。这既是对秋虫们的一种安慰,也是对自己处境的深刻反思。于是,诗人发出了这样的叹息:“痴人偷向壁,侧耳一相寻。”痴人即诗人自己,诗人在这里说自己是在“偷听”秋虫的哀鸣。“偷”字用得极妙,既写出了自己“偷听”的行为,也写出了自己对秋虫哀鸣的关切和同情。
可以看出诗人在咏物抒情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对“秋虫”的关爱之情,而这种关爱之情也正是源于诗人对人生命运的关注和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