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主中兴迈盛周,联翩方召并公侯。
神威欲挟雷霆下,大业常同江汉流。
藻火但闻山甫衮,桐庐岂有子陵裘。
鹓鸾台阁方新构,杞梓楩楠一例收。
【注释】
圣主中兴迈盛周:圣明的君主使国家再次中兴,超过了周代。联翩:接连不断。并公侯:与诸侯并列。
神威欲挟雷霆下:神威如同雷霆般强大。挟:夹杂,指包含。挟雷霆下:像雷鸣电闪一样降临下来。
大业常同江汉流:宏伟的功业常常如长江汉水一样流淌不息。大业:宏大的事业,这里指统一事业。
藻火但闻山甫衮:只有听到山涛(字文举)的衣袍在飘动的声音。山甫:山涛的字。衮:古代礼服,这里借指山涛的名声。
桐庐岂有子陵裘:难道有子陵那样的隐士穿着桐庐(地名)出产的皮衣吗?子陵:严光字子陵,汉初著名隐士,曾为汉光武帝刘秀做过县令,后来辞官归隐。他居处简陋,穿用桐木制作的皮衣。
鹓鸾台阁方新构:鹓鸾(yuan lun 原龙)即鹓鸾殿,是汉代宫殿名,这里泛指朝廷。方新构:刚刚建立或开始建造。比喻朝廷刚要建立或开始治理国家。
杞梓楩楠一例收:杞树、梓树和楩(piān)树、楠树都是上等木材,这里比喻贤能的人。一例收:一概都收罗进来。
【赏析】
此诗作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当时何去非任知制诰,因受太宗宠信而受到提拔。这首诗是他在得到晋升时所写的。
首句“圣主中兴迈盛周”是说圣明的君主让国家再次中兴,超越了周朝(周代是西周,公元770年~前256年)。第二句“联翩方召并公侯”,意思是说圣明的君主接连不断地召见诸侯公卿。第三句“神威欲挟雷霆下”,“神威”指皇上的威严,“挟雷厉”指威力巨大,势不可挡。第四句“大业常同江汉流”,意思是伟大的事业常常像长江汉水一样流淌不息。第五句“藻火但闻山甫衮”,“藻火”指贤才,“山甫”指山涛,他是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第六句“桐庐岂有子陵裘”,意思是难道有像严光那样隐居桐乡(今浙江桐乡市)的人吗?最后一句“鹓鸾台阁方新构”,意思是朝廷刚刚开始建设,就像鹓鸾(鸾鸟)和凤凰一样,象征着尊贵的地位,也象征朝廷刚刚建立起来。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新政权充满希望的心情。作者认为圣君能够振兴衰败的国家,并且能够招揽天下贤才,使国家的大业得以实现。同时,他也认为贤良之臣应该像山涛那样保持自己的清高,不追求名利,过着隐居的生活,像严光那样,不慕荣利,隐居桐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