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世头已白,归来学种松。
时值辛未岁,买山清涧东。
傍水有修堤,蜿蜒若长虹。
种松高二尺,短鬣早青葱。
迄今十七年,枝叶已数重。
高者二丈馀,谡谡来清风。
特为置一亭,偃息深林中。
虽有虬枝古,翠色迥不同。
微飔过枝梢,细响若笙镛。
有时风乍起,涛声走碧空。
俯仰闻天籁,置我蓬莱宫。
我师陶弘景,千载蹑高踪。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师道的作品。他以松树为题材,借种松之乐抒发自己对陶弘景的敬仰之情,并表达了他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下面是逐句的解读:

第一句:松下构一亭,用东坡语,白头归来种万松。
译文:松树下建造了一亭子,模仿苏东坡的话语,白发苍苍的我回到故乡开始种植万棵松树。
注释:“白首归来种万松”中的”白首”指的是年老,”归来”表示回归故里,”种万松”则是种植大量的松树。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晚年回到故乡,回归自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感。

第二句:涉世头已白,归来学种松。
译文:历经世间沧桑,头发已经斑白,回到故乡开始学习种松。
注释:“涉世头已白”指的是年纪已经很大。”归来学种松”则表明诗人回到故乡后决定开始学习种植松树,以此寄托自己的情感和志向。

第三句:时值辛未岁,买山清涧东。
译文:正值辛未之年,买下了山中的清涧东侧。
注释:这里的”辛未岁”指的是具体的年份,即诗人所处的时代。”买山清涧东”则是说诗人买下了山中清涧东侧的地方,准备在那里种植松树。

第四句:傍水有修堤,蜿蜒若长虹。
译文:靠近水的地方有一条堤岸,弯曲如长龙。
注释:这句话描绘了诗人所购买的土地周边的风景,有水边的堤岸,也有如长虹一般的蜿蜒景色。

第五句:种松高二尺,短鬣早青葱。
译文:松树的高度大约高二尺,嫩叶已经呈现出青葱的颜色。
注释:“高二尺”指的是松树的大致高度,”短鬣早青葱”描述了松树的生长状况,即嫩叶已经呈现出青葱的颜色。

第六句:迄今十七年,枝叶已数重。
译文:至今已过了十七年,松树的枝叶已经生长了好几层。
注释:这句话反映了时间的变化,即从诗人种下松树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七年。同时,也暗示了松树的生长速度很快,枝叶已经变得茂盛。

第七句:高者二丈馀,谡谡来清风。
译文:其中最高的一棵已经有二丈多高,风吹过发出飒飒的声音。
注释:“二丈馀”指的是松树的大致高度,”谡谡来清风”则是形容风在松树上吹过的声音,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第八句:特为置一亭,偃息深林中。
译文:特地建了一个亭子,让它在深林中安静地休息。
注释: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环境的向往和尊重,他希望在自己的家园中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

第九句:虽有虬枝古,翠色迥不同。
译文:虽然松树的枝条古老而扭曲,但绿色依然鲜明独特。
注释:这句话赞美了松树的美丽,即使是古老的枝条,依然保持着翠绿的色彩,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十句:微飔过枝梢,细响若笙镛。
译文:微风吹过树枝,发出细小的声音,如同乐器中的笙和钟鼓的声音。
注释:这句话描绘了微风吹过松树的景象,以及风声与自然声音的和谐融合。

第十一句:有时风乍起,涛声走碧空。
译文:有时候大风突然刮起,波浪声在碧空中回荡。
注释:这句话描述了大风刮起时的情景,波浪声在天空中回荡,给人一种壮观的感觉。

第十二句:俯仰闻天籁,置我蓬莱宫。
译文:低头仰望,仿佛听到了天籁之音,仿佛置身于蓬莱仙岛。
注释:这里使用了两个典故,一是天籁之音,二是蓬莱宫,都代表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仙境的追求。

第十三句:我师陶弘景,千载蹑高踪。
译文:我是陶弘景的学生,追寻他的足迹,跨越了千年的时光。
注释:这里引用了陶弘景这个典故,表示诗人希望自己能够追随陶弘景的脚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这首诗通过描写种植松树的过程,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态度。他通过种松树这一行为,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和理想,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欣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