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几处见古松,都城西畔天禧宫。
轮囷异姿饱霜雪,纷拿逸势森虬龙。
响若琮琤戛苍玉,色疑翡翠埋青铜。
低枝偃侧走平地,高干窈窕摩紫穹。
荒祠深锁三十树,一树一画羞雷同。
雕窗细碎古瓦坠,画壁剥落莓苔封。
此松类有神物守,肌理丰腻弥青葱。
浓阴地湿草舟碧,幽林日薄光玲珑。
顿隔喧嚣若岩谷,涛声白昼吹香风。
泽州先生偶税驾,予亦走马来过从。
石床倚徙久延望,不觉曦驭腾高舂。
君言榼山有此树,霜皮合抱烟霭中。
予亦曾游秣陵路,六朝旧树留江东。
不意马迹车轮边,俯仰别有幽奇踪。
便当坐卧满十日,一洗耳目尘滓空。
眼前奇物复谁数,北寺万石华严钟。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作品,全诗以古松为主题,描绘了古松的奇特形态和美丽景色。

诗的第一句“平生几处见古松,都城西畔天禧宫。”描述了作者一生中曾见过多次古松,这些古松生长在京城西部的天禧宫附近。这里的“天禧宫”是北宋时期的一座皇家园林,也是古松生长的理想之地。

第二句“轮囷异姿饱霜雪,纷拿逸势森虬龙。”进一步描绘了古松的形态和姿态。古松的树干扭曲而优美,经历了长时间的风霜雪雨,形成了独特的形状。它们的枝干如同舞动的长蛇,充满了生命力。

第三句“响若琮琤戛苍玉,色疑翡翠埋青铜。”进一步描述了古松的声音和颜色。它们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就像敲击着青翠的玉器;它们的色泽鲜艳如翡翠,给人一种高贵的感觉。

第四句“低枝偃侧走平地,高干窈窕摩紫穹。”进一步描绘了古松的生长状态。低处的枝条弯曲伸展,仿佛行走在平地上;高处的枝条则向上伸展,直指苍穹。

第五句“荒祠深锁三十树,一树一画羞雷同。”继续描绘了古松与寺庙的关系。这些古松被深深地藏在荒废的庙宇中,每一棵树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故事。

第六句“雕窗细碎古瓦坠,画壁剥落莓苔封。”进一步描述了古松与建筑的融合。古松与古老的建筑相映成趣,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第七句“此松类有神物守,肌理丰腻弥青葱。”再次强调了古松的神秘性和美丽。这些古松仿佛守护着某种神秘的力量,它们的肌理丰满而细腻,呈现出青葱的颜色。

第八句“浓阴地湿草舟碧,幽林日薄光玲珑。”进一步描述了古松周围的环境。古松所在的地区充满了浓郁的绿色,地面上长满了草和树木,形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阳光透过树林,照亮了这片土地,使得一切都显得明亮而美丽。

第九句“顿隔喧嚣若岩谷,涛声白昼吹香风。”进一步表达了古松给人的宁静感。在喧嚣的城市中,古松的存在就像一处安静的山谷,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它的涛声在白昼也能吹起阵阵清香。

第十句“泽州先生偶税驾,予亦走马来过从。”介绍了两位文人的相遇。一位名叫泽州先生的人偶然来到此地游览,而我则骑马而来与他相聚。

第十一句“石床倚徙久延望,不觉曦驭腾高舂。”描述了两人在石床上悠闲地欣赏古松的景象。他们静静地坐在石床上,欣赏着古松的美态,直到太阳升起。

第十二句“君言榼山有此树,霜皮合抱烟霭中。”再次提到了古松的来源。据说这棵古松来自一个叫榼山的地方,它的树干上覆盖着厚厚的霜皮,仿佛拥抱着整个天空,置身于烟雾缭绕的环境中。

第十三句“予亦曾游秣陵路,六朝旧树留江东。”回忆了自己曾在金陵(今南京)游览的经历。六朝时期有许多古老的树木,其中一棵就生长在江东一带,成为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第十四句“不意马迹车轮边,俯仰别有幽奇踪。”感叹自己从未注意到这些古松的美丽。马儿的足迹和车轮的痕迹都未曾打扰过这些古松,它们默默地生长着,展现出独特的美态。

第十五句“便当坐卧满十日,一洗耳目尘滓空。”表达了对古松的喜爱之情。如果能够在这里住上十天,就能够彻底洗净自己的耳目,摆脱尘世的烦恼。

最后两句“眼前奇物复谁数,北寺万石华严钟。”再次赞美了古松的美丽和价值。这些古松无疑是世间最神奇的事物之一,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其美丽。此外,北寺万石华严钟也是一大奇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