翘首当夏五,菡萏吴门花。
敬持碧莲叶,酌此天半霞。
为兄介大年,听我歌勿哗。
琅琅庙堂器,识量无津涯。
蚤建骚坛帜,摛词正而葩。
风雅追黄初,亦不愧专家。
儒官冷郑虔,问字趋侯芭。
晴日丽皋比,春风吹绛纱。
譬彼割小鲜,鼎俎试镆铘。
终当吮鸿笔,蔚为邦国华。
自予返林壑,穷谷栖谽谺。
十亩艺松桂,三载友麇麚。
君恩沁𦠄膈,未敢恋幽遐。
方将理黄犊,远驾燕云车。
何时对床眠,汲泉同泛茶。
耄颐互相祝,娱老还桑麻。
我们来逐句分析这首诗。
- 翘首当夏五,菡萏吴门花。
- “翘首”:表示仰望、期待的意思。
- “当夏五”:指在五月。
- “菡萏”:荷花的一种,此处形容花朵盛开的美丽景象。
- “吴门花”:指的是吴国的门旁的花朵,这里的“吴门”指的是吴国,即现在的江苏、浙江一带。
- 敬持碧莲叶,酌此天半霞。
- “碧莲叶”:绿色的莲花叶子,象征着纯净和美好。
- “酌此”:品尝、享用之意。
- “天半霞”:天空中的云彩,此处用来形容霞光映照下的景色。
- 为兄介大年,听我歌勿哗。
- “为兄”:对兄长的尊称。
- “介大年”:年纪很大的样子。这里可能是说兄长年纪很大,但依然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
- “听我歌”:让作者唱歌。
- “勿哗”:不要喧哗。这里的意思是希望兄长能安静地听作者唱歌。
- 琅琅庙堂器,识量无津涯。
- “琅琅”:形容声音清晰悦耳。
- “庙堂器”:庙堂中的物品,这里比喻为有才识的人。
- “识量无津涯”:见识与容量没有界限。
- 蚤建骚坛帜,摛词正而葩。
- “蚤建”:很早就建立或创立。
- “骚坛”:古代指屈原所作的《离骚》,这里比喻学术或文化领域。
- “摛词”:铺陈辞藻、文采飞扬地写作。
- “正而葩”:正直而有文采。这里形容作者的文风既端正又华丽。
- 风雅追黄初,亦不愧专家。
- “风雅”:古代指诗歌、音乐等文艺形式。
- “黄初”:三国时期的魏文帝曹丕时期,这里可能是指那个时期的文化氛围。
- “亦”:也。
- “愧”:羞愧。
- 儒官冷郑虔,问字趋侯芭。
- “儒官”:古代指儒家学者或官员。
- “冷郑虔”:形容郑虔(唐朝人)的学问或品德不显达,可能是因为他的才华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
- “问字”:求教文字或学问。
- “趋侯芭”:前往侯芭请教问题。侯芭可能是一个地名或人名,这里不详。
- 晴日丽皋比,春风吹绛纱。
- “晴日丽”:晴朗的天气,阳光明媚。
- “皋比”:古代祭祀时的祭布,这里比喻为春天的景象。
- “绛纱”:红色的丝线制成的纱巾,这里可能是指春天的颜色。
- 整句诗描绘了春天阳光明媚、色彩鲜艳的景象。
- 譬彼割小鲜,鼎俎试镆铘。
- “譬彼”:比喻它。
- “割小鲜”:比喻做事情要果断、干脆。
- “鼎俎试镆铘”:比喻要用刀切菜,用剑切肉,比喻做事要有条不紊、有条理。
- 终当吮鸿笔,蔚为邦国华。
- “终当”:最终会。
- “吮鸿笔”:吮吸着如鹰一般的笔力。
- “蔚为邦国华”:成为国家的人才。这里形容作者将来会成为国家的重要人才,为国家做出贡献。
- 自予返林壑,穷谷栖谽谺。
- “自予”:从我自身开始。
- “归林壑”:回到山林之中。
- “穷谷栖谽谺”:在穷困的山谷中栖息。这里形容作者曾经过着艰苦的生活,但现在已经摆脱了困境,回到了美好的环境中。
- 十亩艺松桂,三载友麇麚。
- “十亩”:十个亩,这里是虚数,表示面积大。
- “艺松桂”:种植松树和桂花。
- “三载”:三年的时间。
- “友麇麚”:与麋鹿为伍。麋鹿生活在山野之中,与麋鹿为伍意味着过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
- 君恩沁𦠄膈,未敢恋幽遐。
- “君恩”:指君主的恩惠或待遇。
- “沁𦠄膈”:渗透到皮肤里面,形容深受恩惠。
- “幽遐”:偏僻的地方或远离尘世的地方。这里可能是指远离喧嚣的城市,寻求心灵的宁静。
- 整句诗表达了诗人感激君主的厚待,但并没有因此而沉溺于安逸的生活,而是继续追求更高的境界。
- 方将理黄犊,远驾燕云车。
- “方将”:正要、即将。
- “理黄犊”:管理、处理一头黄色的牛。这里可能是指治理国家或者管理事务。
- “远驾燕云车”:驾驭着像燕子一样快速飞行的车。这里比喻迅速行动,不拖泥带水。
- 何时对床眠,汲泉同泛茶。
- “何时对床眠”:什么时候能够和你一起躺在床上睡觉呢?这是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 “汲泉同泛茶”:一起到泉水边喝茶。这里描绘出一幅和朋友一起欣赏自然风光、享受悠闲时光的画面。
- 耄颐互相祝,娱老还桑麻。
- “耄颐”:年老的面庞。这里用来比喻诗人自己的年龄或状态。
- “祝”:祝福、祝愿。这里指对彼此的祝福或问候。
- “娱老还桑麻”:娱乐老人回归农田劳作。这里表达的是诗人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也体现了他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