逶迤路转小池东,荷引清波柳受风。
避客莫嫌三径浅,竹深遥入蕙兰丛。

诗句“逶迤路转小池东,荷引清波柳受风”出自清朝诗人张英的《长廊落成二首·其一》,这首诗通过对长廊落成之际的景象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长廊落成的欣喜之情。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1. 整体意境:“逶迤路转小池东,荷引清波柳受风。”此句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画面,小池塘边曲折的小径引领着人们进入长长的廊道,而沿途的荷花随风摇曳,柳树在轻风中舞动,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诗中的“逶迤”,意味着道路曲折延伸,给人以空间上的延展感;“小池东”则点明了场景的具体位置,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风景如画的角落。
  2. 自然景观:“荷引清波柳受风”不仅描绘了池塘边的自然景观,还巧妙地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荷叶与风、柳树与风之间的关系赋予了生动的形象,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3. 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长廊不仅是建筑的一部分,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长廊作为皇家园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往往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纽带。
  4. 艺术表达:此句中的“逶迤”、“引”、“受”等动词,以及“清波”、“柳”等名词的组合,形成了一种视觉与听觉上的和谐,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艺术美感。这种表达方式,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展现了他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
  5. 哲理思考:张英的这句诗不仅仅是对景物的描述,更像是一首充满哲理的短诗。它通过自然景观引发人们对生命与自然的哲思,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这种表达方式,使得诗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美,而是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思考价值。
  6. 情感寄托: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自然景物常常成为他们情感寄托的对象。张英的这句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他对新环境的欣喜与期待,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留恋。这种情感的流露,使得诗歌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共鸣感。

张英的《长廊落成二首·其一》不仅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赢得了后人的喜爱和赞誉,更以其深远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引起了人们对于生活、自然和历史的深入思考。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生活真谛的探索和领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