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叶迎风斗茜红,我曾步屧入桥东。
雕岩绣岭千重色,半在云中半水中。
霜叶迎风斗茜红,我曾步屧入桥东。
雕岩绣岭千重色,半在云中半水中。
【注释】
霜叶:指枫叶。 迎风斗茜红:迎着风,和深红色的枫叶竞相斗艳。 步屧(xié):步行。 屧:鞋。 桥东:即桥头。 雕岩绣岭:形容山石的纹理如画一般美丽,有如精美的绣品。 千重色:表示色彩繁多。 半在云中半水中:一半像飘浮在天空中,一半像沉没在水面下。
赏析:
《题姚注若画册十一首其七》是一首五言绝句,描绘了一幅秋天的山水画卷。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枫叶、山石、水流等自然元素融为一体,展现了一幅秋日山水的美丽画卷。
首句“霜叶迎风斗茜红”,开篇便以“霜叶”一词点明了诗中的枫叶已是深秋时节,颜色已变。而“迎风斗”则形象地描绘出枫叶在秋风中摇曳的情景,仿佛在与深红色进行一场较量。这一句为整首诗奠定了一个清新而又略带凛冽的背景氛围。
次句“我曾步屧入桥东”,诗人通过“曾”这一字,表达了自己曾经走过这座桥的往事。而“屧”(xié)则是古代的一种鞋子名称,这里借指步行。诗人选择在桥头漫步,或许是为了寻找那些被风吹落的枫叶,或是欣赏那层林尽染的美丽景色。这句诗既展现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回忆,也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最后两句“雕岩绣岭千重色,半在云中半水中”,则是对整个画面的进一步描绘。诗人用“千重色”来形容山石纹理的复杂与丰富,仿佛每一块石头都像是一幅精美的画卷。而“半在云中半水中”则巧妙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山石、水流、云彩等元素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空灵而深远的意境。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一幅秋日山水画卷。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比喻,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