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是才人寄托遥,等闲画出便萧萧。
待予小艇来相访,记取溪边略彴桥。

【注】

①严荪友:即严光,东汉初的隐士。②澹人:即严光字子陵。③萧萧:风吹草动的声音。④溪边略彴桥:指小艇在溪边停靠过的小拱桥,这里代指友人。⑤记取:请记住。⑥彴:音“qiáo”,一种用石块或土坯砌成的低矮石桥。

译文:

我自认为是个才子,寄托遥深,等闲画出便萧萧。

等我乘小船来相访,请你记得溪边的小石桥。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以才子的口气,赞美严子陵(严光)的才华和品德。严子陵,东汉初著名的隐居者。公元34年,他与刘秀同起兵,后因不愿当官而隐居于浙江富春江畔,自号“仲华先生”。他淡泊名利,不求闻达,经常驾着小船到附近的村庄去访问朋友,有时就住在村头溪边的一座小木桥上。严光就是这样一位高风亮节的人。此诗是诗人在见到严子陵所画《江村草堂图》时有感而作,表达了诗人对严子陵的崇敬之情。

全诗共四句。首句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表明自己就是那位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寄情山水、不问世事的才子。“自是”,便是“正是”、“就是”的意思。诗人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直接表白了自已的身份、特点和志趣。次句紧承首句而来,进一步描绘了严子陵的形象。“等闲画出便萧萧”,意思是说,严子陵的画像随便一画,就能表现出他那超脱尘俗、潇洒飘逸的气度。“萧萧”,形容风吹草木的声音,这里比喻严子陵那种超凡脱俗的精神风貌。诗人运用夸张手法,将严子陵那潇洒飘逸的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出来。

第三句承前启后,由景入情。诗人设想,有一天他乘着一条小船来到江村,拜访老朋友严子陵,并请他不要忘记那座曾经给他留下美好记忆的溪边小桥。诗人在这里巧妙地化用了严子陵曾在溪边小桥上停船待客的典故,既表现了自己对严子陵的深情厚谊,又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他的思念之情。这一设想既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又是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憧憬,更蕴含着诗人对于友情的珍视和维护。

尾句点明题目,收束全诗。诗人用“小艇来相访”的情景作为结语,使整首诗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它既是诗人想象中的画面,又是诗人渴望中的情境。它与前面三句一起,共同勾勒出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水墨画卷,展现了诗人对严子陵的真挚友谊以及他们之间那种纯洁高雅的交往方式。

全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艺术才能和创作个性。同时,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颇具特色:首先,诗人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从而使得画面更加鲜明生动。如首句“自是才人寄托遥”,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严子陵的才艺和品格,而是通过“自是”、“遥”等词语,将他的才学之高和志趣之远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次,诗人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将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情感紧密相连,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如第二句中的“等闲画出便萧萧”,诗人并不是单纯地描述画中景物的萧瑟,而是通过对严子陵那种超凡脱俗的精神风貌的描绘,将整个画面烘托得更加动人。最后,诗人善于运用设问和感叹的语气来强化诗歌的表现力,使读者在品味之余,还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激动和感慨。如第四句中的“待予小艇来相访”,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期待,而是在结尾处用设问的方式将这种情感推向了高潮,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共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