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蕊粘枝重可嗟,疏林无复见横斜。
腊前乍暖春前雪,浪掷园梅一度花。
【注释】
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3月4日左右。甲子:干支纪年法中“甲”为第一干,“子”为第一支,合而为“甲子”。
冻蕊:冬末残雪下仍挂枝头的梅子花蕾。
粘枝:被冰雪压弯,紧贴在树枝上。
横斜:指梅花不直挺地开放,而是低垂着。
腊前乍暖春前雪:腊月(腊月初到中旬)时天气乍冷,春前(即立春之前,大约是二月上旬)的雪还未融化。
浪掷:浪费,挥霍。
园梅:指庭院里的梅花。
度:经过,经历。
赏析:
《甲子惊蛰后一日入山》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于惊蛰之后一天去山里游玩,看到满树挂着的冰凌,想到春天将至,便对那些被冰雪压弯、低垂的梅花感到惋惜。诗人以“冻蕊”、“疏林”等意象写出了冬天和春天交替时的景色变化。
首句“冻蕊沾枝重可嗟”,诗人用“重”字来形容梅花受寒的程度,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梅花因受冻而下垂的画面。“可嗟”一词,表达了诗人对这种景象的惋惜之情。次句“疏林无复见横斜”,则进一步强调了春天即将到来,万物复苏的气息。这里的“无复”表示再也没有了,而“无复见横斜”则暗示了梅花将要凋谢的命运。
第三四句:“腊前乍暖春前雪,浪掷园梅一度花。”诗人以腊月和春前这两个时间节点来表现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化。腊月时天气乍冷,但春天来临之前,雪花还未融化;而梅花则在这段时间内经历了一次短暂的绽放过程,最终凋零。诗人通过对梅花的咏唱,表达了对生命易逝的感慨以及对大自然变化的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