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塞重为扈跸行,清时惟见乐春耕。
山回夕照孤村出,月上疏林万幕平。
沙路双单留戍堡,云峰高下隐边城。
青松如旧髭须白,卧听萧萧班马声。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其意象特点及诗人的情感。
重至马兰峪:我再次来到马兰峪。扈跸:随从皇帝出行。清时:清明时节。乐春耕:享受春天农事的乐趣。山回夕照孤村出,月上疏林万幕平:夕阳返照着山峦,孤寂的村庄出现在视野里;明月升起在稀疏的树林上空,树荫如帷幕般展开。沙路双单留戍堡,云峰高下隐边城:在沙路上留下戍楼的双阙和单阙,云峰的起伏隐现在边城之上。青松如旧髭须白,卧听萧萧班马声:松树如同往日一样苍劲,我听着马铃声声地响起来。“萧萧”,指马鸣声,这里形容声音凄凉哀婉。
赏析:
首联写自己重到马兰峪的情景。“古塞”,指的是马兰峪附近的边关,“重为扈跸行”点明此行的目的是奉陪皇上出行。“扈跸”,是唐宋时期的一种制度,意为皇帝巡游四方时,由近臣护驾而行。“惟见乐春耕”,意思是只有在春天的时候才能看到人们耕作的快乐景象。“惟”,只有。
颔联以夕阳西下时的景象描写山村的景色。夕阳返照着山峦,孤寂的村庄出现在视野里;明月升起在稀疏的树林上空,树荫如帷幕般展开。“归”字用得极为传神,它不仅点明了时间是夕阳西下之际,而且突出了诗人此时此地所见景色的特点——山回路转,日落西山,暮色渐浓,而孤村却显得格外醒目。“出”“平”,这两个动词,分别描绘了孤村和树林的形态,也暗示了时间的推移。“夕照”中的“孤”字,与“独”字互文,使两个词语的意思互相映衬,更加突出了山村的静谧之感。
颈联写诗人夜宿山间所见的景色。沙路双单留戍堡,云峰高下隐边城。“双”字既写出了边关的雄壮,又写出了戍守者的数量之多,“单”字则形象地写出了一个人在夜里行走的情形。“沙路”、“云峰”,是作者夜行所见;“双单”,即戍楼的双阙和单阙,这是作者夜宿所见。诗人将两者放在一起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更加突出了诗人夜宿山间的孤独感。“高下隐边城”,这句是说云峰的起伏隐现于边城之上,进一步衬托了诗人夜宿山间的孤独感。
尾联写诗人夜宿山间时听到的军旅生活之声。“卧听”二字,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因思乡而难以入眠的情景。“萧萧班马声”,既是写军营中的马叫声,也是写诗人听到这声音时的心境。“萧萧”,形容马叫声凄厉,使人闻之心伤。“班马”,泛指军队,这里特指军中的战马。“马声”一词,既写出了战马奔跑时发出的声音,又写出了战马奔腾不息的状态。“班”字既形容战马奔腾不息的样子,又写出了军马在行军途中所发出的声响,更显出了军旅生活的紧张和忙碌。
【答案】
译文:
古塞重为扈跸行,
清明时节唯见乐春耕。
山回路转日已斜,
孤村落出月升空。
沙路双单留戍堡,
云峰高下隐边城。
青松如旧髭须白,
卧听萧萧班马声(萧萧:形容马叫声)。
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第二次过马兰峪时。马兰峪是当时著名的军事要塞之一,诗人重游此地,自然有一番感慨。全诗写得情景交融,浑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