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驾晨严税鲁东,两楹车服昔时同。
祇因百代心源合,不独千秋圣藻雄。
古壁冠裳邀帝泽,空堂丝竹动天风。
路人指点停銮处,洙水桥西桧影中。
【注释】
归田纪恩诗二十首其十六:此诗是诗人为皇上写在《归田纪恩诗》二十首中,第16首。税鲁东指在山东征收赋税。两楹车服指帝王的车马服饰。祇因百代心源合指帝王的心愿与百姓的心相合。不独千秋圣藻雄指帝王的智慧和才能无与伦比。古壁冠裳邀帝泽指帝王的恩泽如同古代的墙壁一样坚固。空堂丝竹动天风指皇帝的音乐如同天空中的风一样浩大。路人指点停銮处指皇帝的车驾停在何处。洙水桥西桧影中指皇帝的车驾停在泗水桥西边的一棵桧树上(即今天的泗水路25号)。赏析:这首诗作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八月,此时作者已官拜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兼提领太医院事,奉诏撰集《经世大典》,并奉命撰写《归田纪恩诗》。当时元世祖正南征大理,平定云南。诗人以“归田”之身,赋诗赞颂皇帝功德,表达自己对朝廷的一片忠心,也表现了诗人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
【译文】
清晨皇上驾临鲁地,帝王的车辆服饰从前都是一样的。只是因为历代帝王心愿与百姓的心相合,因此他的智慧和才能无与伦比。就像古代的墙壁一样坚固,像天空中的风一般浩大。百姓在路上指点皇帝的车驾停在何处,那棵在泗水桥西边的桧树上(即现在的泗水路25号)。
【赏析】
这首诗是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八月,诗人奉诏撰集《经世大典》,并奉命撰写《归田纪恩诗》,时诗人已官拜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兼提领太医院事。他怀着对朝廷的忠心,以“归田”之身,赋诗赞颂皇帝功德。从诗的内容看,这是一首颂扬皇帝功德之作,但诗中没有直接歌颂皇帝功德的诗句,而是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来间接地歌颂皇帝功德的。
首句开门见山,点出皇帝来到鲁地,这是本诗的中心内容。“税鲁”二字表明皇帝此次来到鲁地的目的。“两楹车服昔时同”,这句的意思是说以前皇帝的车马服饰和现在皇帝的车马服饰是一样的。这两句看似平常,实则含义深远。因为“两楹”一词是指古代帝王所坐的车,“车服”则是指帝王的车乘和车饰,这里指的是皇帝的车和车饰。所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以前皇帝的车和车饰和现在皇帝的车和车饰是一样的,只是颜色不同而已。这里的“昔时同”并非指颜色相同,而是说以前的皇帝和现在的皇帝一样都是英主,都是圣明之君。这两句看似平铺直叙,实则暗含深意,它表明诗人对皇帝的忠诚,对皇帝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诗人笔锋一转,由追忆历史转向现实。“祇因百代心源合,不独千秋圣藻雄。”两句的意思是说正是因为历朝历代的帝王都与百姓的心源相通,所以才能成为万世的圣君。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在赞扬历代的皇帝,其实是在借题发挥,暗指当今的皇帝。因为只有当帝王与百姓心源相通的时候,帝王的智慧和才能才能达到无与伦比的地步。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皇帝的赞美之情,又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生的关怀。
诗人又进一步描绘皇帝的威仪。“古壁冠裳邀帝泽,空堂丝竹动天风。”两句的意思是说皇帝的车子停在古城墙下,皇帝的衣服就像墙壁一样坚固,而皇帝身边的音乐则像天上的风一样浩大。这两句通过对比的手法,把皇帝的威仪描绘得更加生动形象。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皇帝的赞美之情,更表现了皇帝的威严和神圣。
诗人以“路人指点停銮处”一句收尾,意思是说路上的人们指着皇帝的车驾停在泗水桥西边的一棵桧树(即现在泗水路25号)上的地方,纷纷议论着这件事。这一句虽然没有直接歌颂皇帝功德,但是通过“指点”和“议论”这两个词,可以想象到当时人们对皇帝的崇敬之情和皇帝的崇高地位。
这首诗通过对皇帝的车驾、服饰、音乐等方面的描绘,表现了皇帝的威德和神圣,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皇帝的忠诚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