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峰环翠与云平,胜地幽奇惬圣情。
石路阴阴笼树色,僧房处处听泉声。
行宫朝对灵岩敞,御榻宵移竹院清。
睿赏坐来吟咏久,隔林山月晚凉生。
【注释】
碧云寺:在今安徽当涂县东南。扈跸:皇帝出行时,扈从随行。恭纪:恭敬记载。众峰环翠与云平:众山环绕的绿树翠色和云雾平齐。胜地幽奇:美丽的胜地,幽美的奇景。惬圣情:满足圣人的情感。石路阴阴笼树色:石头铺成的小路,笼罩着树木的颜色。僧房处处听泉声:僧人住的房子,处处都能听见泉水的声音。行宫朝对灵岩敞:皇帝的行宫面向灵岩山开放。御榻宵移竹院清:皇帝的床榻在夜晚移动到竹院中。睿赏坐来吟咏久:皇帝的赏识,坐着来吟诗作画已经很久了。隔林山月晚凉生:隔林的山间,晚上凉爽的感觉越来越明显。
【赏析】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作者任太子通事舍人时扈从至当涂游览碧云寺所作。诗人以精炼的语言,生动的描绘出碧云寺周围的自然风光,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首联写景。碧云寺坐落在群峰环抱之中,山上郁郁葱葱的林木和白云交相辉映,显得十分优美宜人。“众峰环翠与云平”,突出了山峦重叠、层峦叠翠的秀美景色;“胜地幽奇”,“惬圣情”,写出了山中美景的幽深秀丽,令人心旷神怡。
颔联写寺中的环境。“石路阴阴笼树色,僧房处处听泉声。”石路曲折蜿蜒,覆盖着青苔,树影斑驳,掩映着寺院的幽静;僧房密集,处处能听到泉水潺潺流淌之声。
颈联写寺外的自然景观。“行宫朝对灵岩敞,御榻宵移竹院清。”皇帝的行宫正对着灵岩山开敞,皇帝的御榻夜里移到了竹院中,这两句写出了皇帝的行宫与山景的和谐统一以及皇帝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之情。
尾联抒发感慨。作者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联想到皇帝的赏识,自己能为国效力,坐在御榻上吟诗作画,已经很长时间了。而此时的当涂,山中明月升起,夜凉渐生。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