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宫清閟晓垂裳,棐几先陈黼座傍。
圣主勤民兼讲诵,儒生报国藉文章。
乍含鸡舌瞻天表,近傍龙鳞识御香。
况是王阶崇俭德,图书道已接羲皇。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南苑讲筵恭纪应制四首》之一。以下是对每一句的解释:

  1. 行宫清閟晓垂裳,棐几先陈黼座傍。
  • “行宫清閟”意为皇宫清幽宁静。
  • “晓垂裳”指的是皇帝清晨就寝,穿着朝服。
  • “棐几”是一种古代的写字台。
  • “先陈黼座傍”意味着在宝座旁边摆放着写字台。
  1. 圣主勤民兼讲诵,儒生报国藉文章。
  • “圣主”指的是贤明的君主。
  • “勤民”指君主关心百姓疾苦。
  • “讲诵”是指诵读经典。
  • “儒生”指的是有学问的读书人。
  • “报国藉文章”意味着通过自己的文章来报答国家。
  1. 乍含鸡舌瞻天表,近傍龙鳞识御香。
  • “乍含鸡舌”指的是刚刚吐出的鸡舌。
  • “瞻天表”是指仰望天空的景象。
  • “龙鳞”通常用来形容帝王之尊贵身份。
  • “识御香”意味着辨认出皇帝身上散发的香气。
  1. 况是王阶崇俭德,图书道已接羲皇。
  • “王阶”指的是皇家台阶。
  • “崇俭德”意味着推崇节俭的品质。
  • “图书道”指的是儒家的道德修养和学问。
  • “羲皇”指的是上古时代的伏羲氏,也指伏羲氏的道法,即儒家的道德修养之道。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皇宫内举行讲经活动的场景。第一句“行宫清閟晓垂裳,棐几先陈黼座傍。”描绘了皇帝清晨起床,身穿朝服,在宝座旁的桌子上开始讲解经书的画面。第二句“圣主勤民兼讲诵,儒生报国藉文章。”表达了皇帝关心百姓、提倡儒学的治国理念。第三句“乍含鸡舌瞻天表,近傍龙鳞识御香。”描绘了皇帝威严的形象和他散发出的香味。最后一句“况是王阶崇俭德,图书道已接羲皇。”表达了对皇帝崇尚节俭品质的赞扬以及对儒家道德修养的尊重。整首诗充满了敬畏和敬仰之情,体现了作者对君王的尊敬以及对于儒学的重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