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涛声壮,长笛高楼压晚秋。
为有洞蛟潜出听,夜深虹气贯槎头。
【赏析】
《大江东去》,是北宋苏轼的一首词。此词上阕写长江之壮美;下阕写长笛声之幽咽。全词以“失题”为题,意在抒怀。
起句写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对前人咏史之作的概括和升华。它不仅写出了滚滚东流的江水,而且写出了历代英雄的悲剧命运,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前人的无限怀念与崇敬之情。
“涛声壮”、“高楼压晚秋”,两句分别写江涛和秋风。前者用一“壮”字,表现了江水的气势之大;后者用一“压”字,表现了秋天气氛之浓。两句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气魄宏大的画面,令人心潮翻涌,热血沸腾。
“为有洞蛟潜出听,夜深虹气贯槎头。”这两句紧承“长笛”而来,进一步写江上的奇观。“洞蛟”是指潜伏江底的蛟龙,它常常能发出巨大的声响。这里用“潜出听”三字来形容它的出现,更增添了一种神秘莫测的气氛。“夜深”则表明此时正是黄昏时分,江上的景象更是迷人。“虹气贯槎头”,则是说江中的一条巨蛟腾空而起,喷出的彩虹直冲云霄,其气势直贯船头之上,使人感到十分惊奇。
这首词以江涛和秋风为背景,通过描写长笛声和江中巨蛟的神奇景象,抒发了诗人对英雄人物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意。整首词意境宏大,气势磅礴,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同时,它也体现了苏轼豪放派词风的特点,即以大开大阖的笔调来描绘宏伟壮丽的自然景观,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那种磅礴的力量和恢宏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