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替争十年立宪,教育遍四海英才,痛沉疴竟泣琼瑰,群惜范仲淹治天下日少;
文章起八代之衰,风度在九龄以上,只贱子未亲杖履,忍诵陶元亮赠长沙公诗。
【注释】
献替:进言规劝。十年:指1908年至1917年,清政府实行新政的十年之久。立宪:即“宪政”,指政治制度方面的改革。教育:指兴办学校,提倡新学。范仲淹: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993-1052)。陶元亮: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长沙公:指张百熙,字孝广,清末翰林,官至邮传部右侍郎。八代:指南北朝至唐的八代文人,包括魏晋南北朝、隋、唐代。起:兴起,振兴之意。风度:风采、气度。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春写的一篇《挽张百熙联》的首句,也是对张百熙一生的回顾与评价。
首句“献替争十年立宪,教育遍四海英才”,是说张百熙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曾献计献策,争取十年维新,并大力兴办学校,普及教育,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
次句“痛沉疴竟泣琼瑰,群惜范仲淹治天下日少”是说,当国家沉疴难愈时,人们痛惜张百熙治理国家的日子太少,而范仲淹则以他为榜样,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人们学习。
第三句“文章起八代之衰,风度在九龄以上”,是说张百熙的诗文和风度都超过了唐代名相房玄龄。
末句“只贱子未亲杖履,忍诵陶元亮赠长沙公诗”,是说自己虽不如张百熙,但也想效仿他的遗风,为国效力。同时表示遗憾,未能亲耳聆听他的教诲,只能通过读他的文章和诗歌来了解他的思想境界和才华。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张百熙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国家的忧虑与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