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急惊闻鹤唳声,羽书夜报失三城。
忧时洒尽袁安泪,报怨喧传聂政名。
诸道飞章争去就,百蛮裹甲看输赢。
笑他先去为民望,衮衮诸公记不清。
注释:
风急惊闻鹤唳声,羽书夜报失三城。
——风很急,突然听到鹤的叫声;羽书是古代传递军情的紧急公文,夜里报告丢失了三个城池。
忧时洒尽袁安泪,报怨喧传聂政名。
——忧虑时局,像东汉袁安那样流泪;报复怨恨,像聂政那样扬言杀人。
诸道飞章争去就,百蛮裹甲看输赢。
——各地官员争相请求前往边疆效力;百族蛮人裹上铠甲观看谁能取胜。
笑他先去为民望,衮衮诸公记不清。
——嘲笑那些最先为百姓着想的人,衮衮(gǔn gǔn)的诸公都忘记了。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文臣张栻的《甲午岁暮感事诗》之一。全诗通过描写边地战事和朝廷对边事的处理,反映了当时南宋王朝的软弱无能、对少数民族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揭露了朝廷中的投降派和苟且偷安者的丑恶本质,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强烈不满,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以身许国、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首联写边关警报频仍。“风急”二字,渲染了紧张的气氛,点明边事紧急,连鹤鸣之声都被惊动了。“羽书”,指紧急文书。“夜报失三城”,即夜中接到报告说丢了三座城池。诗人用“惊”字,写出了战争的频繁与严重。
颔联写前线战事的失利。“忧时洒尽袁安泪”,是指袁安曾因忧国事而哭泣。这里借以表明自己忧国忧民的心情。“输赢”,这里指的是胜负。“百蛮裹甲看输赢”,意思是百族蛮人裹着铠甲来观看谁能够取得胜利。“先”,在这里作动词用,有“抢先”、“首先”的意思。“诸公”,泛指朝中大臣。这句是说大家都想率先前去,为国家效力。
颈联写朝廷对战事的处理态度。“诸道飞章”两句,意谓各地纷纷上书朝廷,要求去边地作战。“飞章”即急件奏章,“去就”指去或不去,表示进退取舍。“诸道”,指各地方州府。“百蛮裹甲”,形容边境少数民族准备战斗的情况。“裹甲”即披上铠甲,“输赢”指胜败。这里的“裹甲”与“输赢”相对应,突出了少数民族对战事的态度。这两句诗反映了朝廷对边事处理的软弱无力。
尾联写对朝廷的态度。“笑他先去为民望”,意思是讥笑那些率先为百姓着想的人。“衮衮诸公”,泛指朝廷大臣们。“衮衮”,众多的样子。这句诗讽刺了朝廷中一些苟且偷安、只顾自己的大臣们。最后一句“衮衮诸公记不清”,则是说这些大臣们都忘了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也不愿再去做这件事了。
张栻这首诗写得非常出色,其最大的特点是立意高远,感情深沉,语言精炼,风格雄健。全诗四句二十字,但每一句都有深刻的含义,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